马长山:《迈向数字社会的法律》
发布日期:2021-03-25 来源:法律出版社 作者:马长山

640 下午4.09.53.jpeg作者介绍:马长山,1964年生,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目 录

导 言/

第一章 数字时代的法学变革/

 一、中国法学发展的自主性/

  (一)中国法学发展的新际遇/

  (二)面对“法律革命”的因应态度/

  (三)培育多元自主的法学生态/

 二、总体性的法学变革/

  (一)研究理念的转换/

  (二)知识谱系的更新/

  (三)理论逻辑的重建/

  (四)教育模式的探索/

 三、AI法律、法律AI及“第三道路”/

  (一)两种立场与方向/

  (二)不同的领域与路径/

  (三)各自的问题与前景/

  (四)“第三道路”的选择/


第二章 数字时代的法律变革与权利保护/

 一、智能互联网背景下的“法律革命”/

  (一)“破窗性”的法律挑战/

  (二)法律变革的基本面向/

  (三)面向未来的应对之策/

 二、数字时代的“众创”式制度变革/

  (一)民间“植入”和“嫁接”的监管困境/

  (二)数字时代的制度创新与变革动向/

  (三)塑造数字时代的新型治理秩序/

 三、数字社会的“第四代人权”及其保障/

  (一)数字社会境遇下的人权挑战/

  (二)当代人权变革与“第四代人权”的形成/

  (三)“第四代人权”的法治化保障/

 

第三章 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规制/

 一、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及其法律控制/

  (一)AI浪漫主义与人工智能的本质/

  (二)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风险/

  (三)人工智能应用风险的法律控制/

 二、人工智能的规制挑战与应对/

  (一)人工智能带来的规制难题/

  (二)执法司法智能化的“瓶颈”制约/

  (三)基于数据和代码的秩序重建/

  (四)探索数字社会治理的新策略/

 三、司法人工智能的可能与限度/

  (一)从“接近正义”迈向“可视正义”/

  (二)司法人工智能的重塑效应/

  (三)司法人工智能的内在限度/

 

第四章 数字社会的智慧治理/

 一、数字时代的“软法之治”/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软法”崛起/

  (二)“软法之治”的问题与局限/

  (三)“软法之治”对数字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驱动/

 二、NGO共享赋权与智慧治理/

  (一)数字时代的治理秩序转型/

  (二)基层智慧治理中的NGO共享赋权/

  (三)塑造智慧社会治理秩序/

 三、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公民文化塑造/

  (一)“网络公民”与网络空间治理/

  (二)网络空间的自我行为、重叠性共识与制度认同/

  (三)公民文化:网络空间治理的深层支撑/

 四、基层网格治理的法治化/

  (一)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转型/

  (二)基层治理的变革机遇与难题/

  (三)“网格化”治理的策略选择及其问题/

  (四)基层网格治理的法治化路径/

 五、数字社会的治理逻辑及其法治化展开/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重面向/

  (二)当今数字社会的治理逻辑/

  (三)数字社会的法治转型与自主性的法治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本书修改定稿之际,我带领着10人团队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就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也称“206系统”)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该系统项目负责人的精细讲解和操作演示,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的重要成果和广阔前景。此时,我便想起了扎西拉姆·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的诗句: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毫无疑问,如今日渐深入的技术革命,不管你见与不见、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你高兴还是不高兴,它“就在那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浪潮已经势不可当,每天都在改变与颠覆你和你周边的生活,既有的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和司法机制也在不断遭遇各种深刻的挑战。对此,如果仅凭“马法之议”的那种自负信念,是难以回应这些挑战并随着时代发展前进的。基于这一立场,我才着手不断在学习中进行研究的。
然而,这些新兴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对我们法律人来讲学科跨度太大,而且法律人大多是文科背景(即便当初是理科背景,如今也知之不多了)。因此,大量阅读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相关文献,几乎都是在看天书,何况我们又是一个远离青春的年龄。但问题还是,你不见和不见,它每天都在那里改变你。既然默然回避不能解决问题,自持守成没有出路,那么,我们就只能果敢地、一点一滴地去思考和面对。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都一起迎难而上,那么,法学就能更好地回应变革和与时俱进,真正为数字时代的法治秩序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清华法学》等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在保持基本原貌的基础上,经过一些修改、补充和体系化而形成的。因此,虽然并不像纯粹的专著那样有更加自洽的体系和逻辑,但至少仍可以看到,我这几年关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一些法学思考和理论分析,以及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和研究。希望这些思考和研究,在与学界的分享之余,能够有所助益。

   人们常说,学术研究是一种脱离生存、追求生活的特殊方式,拿着可买几壶老酒的薪水,修炼着贵族的风度,甚至还想背负起天下的情怀。可见,学者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洒脱自娱、跟随着思想去流浪;我自然也很喜欢这种简单的、纯粹的、自由的、活得有点像自己的生活,这谈不上太高的境界和追求,更多的则是一种随性的愉悦吧。尽管当下的学术生态尚不尽理想,然而,我坚信人类文明的脚步,坚信阳光的力量,坚信学术发展的未来。

   每每在家中端起酒杯,默默回望自己的学术生涯,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学界同仁热情帮助和携手前行的各种图景。为此,我要感谢期刊编辑老师对我的长期鼓励、支持和指导,感谢学界朋友的交流提携和深切关怀,也要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朋友们。正因为有你们,我才能够在学术的天地中搭车旅行,努力去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心情、品尝不同的生活味道。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会以更好的研究状态,以更好的学术成果,来回报各位师长和亲友的期待。 

 

 


责任编辑:景杰婷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