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纯净——访行政法学泰斗王名扬有感
发布日期:2010-04-26 来源:王名扬先生纪念馆  作者:佚 名

在“依法行政”的今天,王名扬,这位中国大陆行政法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名字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早已在世人心中构建起了一个宏大而辉煌的形象——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时代和专业领域的关系,这个形象未免有些抽象。然而经贸大学之行,使得这抽象出来的空洞和崇敬,变成了伸手可触的真实的感动。

我对王名扬老先生的了解,仅仅是从昌平到对外经贸大学的路程开始的。不时的电话中,王老先生的夫人孙景琦耐心地为我们指路,在一阵茫然的七弯八拐后,对外经贸大学教职工宿舍筒子楼才豁然呈现眼前。若不是早有准备,我们很难想象,在京城闹市中这极不显眼的两间屋子的主人,会是我国行政法学的泰斗王名扬。

王老先生早已吃过了午饭,牺牲了午睡的时间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苍白脸上洋溢着的慈祥的笑容,使我们很不忍心去看他头上前些天跌伤的包扎和那件陈旧毛衣上斑驳的血迹。狭小空间里除了简单的上个年代的家具以外,给我们第一眼的印象就是这里摆放有序的上千本书籍和各式的药瓶。于是,我们在屋内的行走就愈发尊敬和小心翼翼。

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们与王老先生的口头交流省略成了面部表情和最平常的肢体语言,更多的,是用纸笔与他进行的书面交流。

窗外的阳光漏过窗帘的缝隙飘扬进来,悄然落在书架上,静静伏在那里,观望着被阳光柔和包围着的我们。年迈的老教授和年轻的学生,这样交流的图景融化在北京冬天午后的一座简陋的民宅里,一种温情顿时蔓延在周遭的空气。时光空凝,却不知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某个冬日,同样的午后同样的场景,会显得怎样的孤苦和无助。

1958年,留法十年的王名扬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怀着报效国家的一寸丹心,不远万里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然而彼时的共和国却正在经历多灾多难的历史考验,刚刚起步的行政法也被弃置尘埃,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一心报国不逢时,热血盈腔徒伤情的悲剧,同样也在王名扬的命运中上演。被组织分配到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后,长达四年的“洗脑”经历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地从事法律工作,却再次经历了转行、流放的磨难。直到1983年,已67高龄的王名扬才重新登上了阔别14年的学术殿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回到学术殿堂,王名扬就展现出了其惊人的学术生命力。除了培养出一批当今中国行政法学届的领军人物以外,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 法学卷》编写“国际私法”和“行政法”词条;并撰写新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学统编教材《行政法概要》中“行政行为”章节;更令人佩服的是,古稀之年的他抱着“为中国法学界做一点有益的事情”的想法,萌发了在有生之年完成5本著作——《英国行政法》、《法国行政法》、《美国行政法》、《比较行政法》和《中国行政法》——的伟大学术计划。尽管至今王老先生由于身体原因只完成了前三部巨著,但这行政法三部曲已经成为中国行政法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奠定了难以逾越的“行政法帝国”,而且开创了一个中国行政法上的“王名扬时代”。

  在问及他选择法学研究和教学是因为“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兴趣还是因为“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想时,王老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的确,王名扬是中国那个年代众多知识分子的缩影,满腹经纶且有意济苍生,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基础,毅然选择了祖国坚忍坎坷之路上的熬炼。他们把自我的学术知识回报给祖国,而面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被社会所遗忘的缺憾,无奈中却透出淡定和超然。王老书架上那台古旧的爱华收音机已经成为那个遥远时代的标志,唯有成堆的法律书籍还隐约昭示着王老先生曾经的激情和辉煌。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学术巨人会安身立命于被繁华和荣耀遗忘殆尽的陋室中,如此平和谦卑地对待自己的成就和命运。

与对物质生活的洒脱甚至是马虎截然相反的,是他们对学术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以及待人处世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王老的命运历经波折,然而对他来讲,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行政法学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传播。王老用笔纸与我们交流的时候,一笔一划竟是那样的认真,甚至有时要我们把字写一遍,他再一丝不苟地临摹。其治学之严谨恐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更令人吃惊的是,多年来他竟然能够熟练地运用电脑获取信息。不知为何,也许是因为王老先生脸上永远带着谦和而快乐的微笑的缘故吧,总觉得他浑身散发着与他的病痛和年龄毫不相干的自信和自豪。那是历经乱世而参透生死的淡泊,其思想和命运之纯净使得所有世俗化的价值标准空凝、破碎。

今天的我们,或许只有在某些程式化的喧哗场面夸耀时才能想起这些隐退的学者;同时也只是对其毫无了解的虚妄的崇拜与尊敬。我们所知道的,恐怕仅仅是“王名扬时代”和“依法行政”之间字面上的联系。真正知道他们是谁的有几何?知道他们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又有几何?或许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回顾他们的过去、赞颂他们的成就,我们需要的,只是用澄澈透明的心境去了解——仅仅是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去学习——必须去学习——他们弯腰但眼望前方,沉默但拼命奔跑的精神力量。

正如托马斯·布朗爵士所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略去我们附加的浮华,唯有“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耿直和纯净,才是生命之关照中最深远的景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