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迎来了建院60周年。继北大77级校友何勤华、何山在本报连续刊载“北大77级的回忆”、“老照片的回忆”,西政校友张卫平连续刊载“西政———印象79”之后,本报推出“口述历史”栏目,由人大法学院的一批法学界老前辈、中青年法学家、青年学者为我们献上精品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章尚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和比较法年刊编委等。其代表性著作有《涉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法律问题》等。
章尚锦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国际法学的“老窝”,是解放后最先搞中国特色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研究和教学的地方,是中国特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特区经济法的摇篮。这几门课都是我们的教师最先创建起来的,我们的这个元老地位是谁也抢不走的。
法学院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这三十年,国际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三十年来,我们奋发图强,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国际私法学。
复校以后,我们第一件工作就是要准备讲课。但是要开展国际私法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有教材和人员。但是1979年我来人大法学院的时候,我们什么也没有,要教材没有教材,要人没有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有几亿人,但搞国际私法专业的不足三十个人,人才很少。教材和教参也很缺乏,在文化大革命中,解放前的旧书,有一部分封存了,而大部分都拿去造纸了,作为原材料烧了,我是亲眼目睹的。另外由于人数少,我们的国际私法教学工作一直处于比较紧张和困难的状态,一直只有一两个人,但是任务重得要命。到1990年前后,拿我来讲,半年要干一年、一年半甚至两年的工作。
1980年刘丁教授带我到天津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国际私法方面的材料。在调查研究的时候,有实务部门的同志提出,这个国际私法蜻蜓点水,不够用,因为找不到材料。他举了一个例子,国际私法说有海牙规则,但是他看不到海牙规则,找到了,也就简单提到一点,没有什么内容。这对刘丁教授的触动很大,我们辛辛苦苦搞国际私法,别人却感觉没有用。那天吃完晚饭散步的时候,他还在想这个问题,结果差点摔倒掉进河里,是我把他拉了起来。他对我说,我想把国际私法分开,分成两门课,一门国际私法,一门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就是这么来的。
回来之后,我们就开始为分别开课做准备。首先要解决的是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区别在哪里,其次是国际经济法的内容是什么。后来刘丁教授根据苏联关于国家法的一篇文章的精神找了两个标准:第一,调整的对象不同。国际经济法只调整国际民商事交往中的国际经贸关系,而国际私法调整的是整个国际民商法律关系;第二,调整方法不同。国际私法调整的方法主要是间接调整的方法,而国际经济法是直接调整的方法。
刘丁教授是把大国际私法区分为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第一人,正是他建议在全国的外经贸院校开设国际经济法课,有条件地招收国际经济法硕士生,授予硕士权,他的建议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刘丁教授有很多第一,比如说他是把大国际私法分成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第一人,是创建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第一人,是最早招收国际私法研究生的第一人。这么多第一,他的历史地位谁也抢不去,所以我认为他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代宗师。
这三十年我们还出了很多教材。其中1981年七八月出版的国际私法(上下册)是解放后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国际私法教材,也是第一部和经济法分开的教材,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原计划印3000本,当时的系主任李焕昌说印3000本哪里够,多印一些,于是我们又印了5000本。当时我们的外交人员出国必须每人带一套。当时外交部有一位女同志是我们人大毕业的,她一人就买了20套。这本书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我的一个研究生告诉我,他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就见过这套书。
法学院院庆60年即将来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60年是一个甲子”,我想以后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将有更大的进步,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点的国际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明天将会更好!我们的国际法教研室会有新的骨干力量,中国特色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点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会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我们将重新完善和发展军事法学,开展新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全国政治、经济、教育事业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在学校争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学的目标及规划下,在年轻有为的教师们的努力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国际私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必将会更完善地向前发展,也必将在全国甚至世界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