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追梦之旅:海外华人父女两代人薪火相传
发布日期:2010-05-06 来源:《法制晚报》2007年1月  作者:张慎思

  这是一个两代人关于中国法学教育的追梦之旅,这是一对杰出的海外华人父女薪火相传的接力赛。

  父亲张福运,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前辈,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中国人。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培育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法学人才。后来曾出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并担任过当时的海关总署署长。1945-1949年间,担任全国税务总署署长,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收回海关主权的历史进程。

  女儿张之香,儿时随父母赴美,在那片异国的土地上,冲破了种族的樊篱,打破了女性从政的玻璃天花板,成为了第一位亚裔美国大使。

  1989年秋天,在张之香出任美国驻尼伯尔王国大使的就职典礼上,一位跑来观礼的尼泊尔小男孩,问自己的父亲:“爸爸、爸爸,我要看美国大使。”爸爸说:“那就是啊!”小男孩说:“不对啊,她和我们一样,黑眼睛、黑头发!”

  张之香后来回忆说,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认可我是第一个亚裔美国大使;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认可我是第一个女性亚裔美国大使;对于我自己而言,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华裔美国大使。“我们美籍华裔在美国的地位不够高,我们的影响也不够大。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你不只是为了你自己去工作!”

  当记者在清华大学“张福运年度法学讲座”上见到张之香女士时,张女士有着超越了时间的美丽与无穷精力,说起话来也是快人快语:“你不要问我法律专业问题,我不是法学专家。”记者说:“我不会问您专业的问题,但我想知道,您这位外交官,为什么会把自己最终的事业转型专注在推动中美法学教育上。”

  主修公共传播与国际关系的张之香女士,其事业生涯,有三次重要的转型。先是在政府领域服务了近20年,直至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亚裔大使。其后转入私营金融领域工作,曾担任美洲银行副总裁。第三次,便是张之香女士目前全身心投入的“张福运中美教育基金”的运作管理工作,其中“张福运法学教育基金”是整个基金的发轫之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张之香女士目前的身份是“张福运中美教育基金”的主席。这一次的转型,张之香女士说,她将为之工作毕生。

  早在1988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之初,法学在国内尚是百废待兴,“中国法”在美国更是无人知晓之时,张之香女士便在父亲的母校哈佛大学捐资设立了“张福运法学教育基金”,以纪念自己的父亲,同时推动“对中国法的研究”。在那样一个年代,开启“对中国法的研究”,这是怎样的一种眼光,心底里蕴藏的又是两代人怎样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近20年的历程走过,一个完全私人的基金,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越来越有影响力。这其中当然得益于张之香女士的影响力,她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充沛精力和行动力。一年到头像个空中飞人,穿梭于中美之间,因为张之香女士相信,21世纪的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对彼此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越多地了解与沟通,对整个世界都是有益的。

  1998年,张之香女士又将“张福运年度法学讲座”带到了北大,后来清华大学也参加进来。由基金邀请美中两国,包括两岸三地的著名的法学学者轮流在北大、清华做年度法学讲座。张之香女士说:“她希望通过基金的资助,能给国内的法学教育带来全球化视角的内容。”这些年来,基金举办各类的法学研讨会,推动国内的法学研究,例如与上海社科院合作举办“从不平等条约到WTO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与地方人大合作,对立法工作者提供培训。而令张之香女士最感骄傲的则是,“张福运法学基金”对培养中国法学人才贡献了一己之力。基金前后帮助了近40名中国学者,来到哈佛法学院,或完成了自己的学位,或拓宽了自己的研究。在这份“张福运法学基金学者”名单上,我们看到许多目前已是国内一线法律学者的名字:信春鹰、吴志攀、王晨光、贺卫方、夏勇、李曙光……

  1951年,张福运先生举家迁往美国。之后他再没踏上故土,也从此远离了自己的法律事业。半个世纪以后,他的女儿、自称完全不懂法律专业的张之香大使,却将这一缕薪火,用“张福运法学基金”传承回故里。张福运先生要为中国培育现代法学人才的梦想,终以这样一种方式叶落归根,并在故园的土地上生出片片的新枝绿叶。(来源/法制晚报)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