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葛先生与妻女的合影
跨越32年的忘年之恋
张紫葛先生比温晓莉老师大32岁,他们相识于1978年秋天的西南政法大学。当时刚刚恢复高考,27岁的温晓莉正在西南政法大学读书。而张紫葛则经历了十年浩劫,劫后余生,回到西南政法大学执教。
那时的张紫葛已59岁高龄,右眼已瞎,左眼残存一线视力,三尺之外不辩来客面貌,身上还穿着那套从劳改队里带回来的经过改制的劳改服,衣冠不整。他为学生们讲的第一课是庄子的《逍遥游》。张的口才极佳,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整堂课上得妙趣横生。他那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一下子打动了极有个性的温晓莉。
她悄悄爱上了这位大她32岁的老师,她认为,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历经百劫而不悔,正因为他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才能顽强地活到今天。她决定,要用自己纯真无私的爱陪同这个一生坎坷的男人渡完余生。
温晓莉是高干子弟,其父亲担任当过省部级的高官。在那个年代,温晓莉的选择无异乃石破天惊之举。当时有人专程赶到北京,向温的父亲反映此事。温父只比张紫葛大10岁,但他生性豁达,不仅不生气劝阻,反而劝导不辞千里而来的说客不要干涉女儿的自主选择。后来温返京探望父亲,老人十分和蔼地说:“你既选择了他,我想总有你自己的道理。”温晓莉刹那泪流满面。
两人结合后,温晓莉被分到成都的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张紫葛也为她来到了成都。
张紫葛其人
张紫葛,1919年生,湖北松滋县人,晚年居成都。已87岁高龄的张紫葛一生颇为传奇,其个人简历记载:
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39年初到重庆,入《大公报》工作,曾任宋美龄机要秘书。其后任教于重庆国立教育学院、新疆大学、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院校,兼任《大公报》记者及专栏作家,一度主持当时新疆联合省政府主办的《新疆日报》。1950年后先后任重庆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教授。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次年以“反革命骨干分子”被判刑15年。70年代末得以平反昭雪,回到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重执教鞭。
张紫葛晚年定居成都。其右眼左耳在入狱前已被打瞎打聋,出狱时左眼也几近失明,却又于1991年不慎跌入窨井,左眼仅存的光感消失,腿亦跌断。
相伴著书引来无数争论
1995年,张紫葛在温晓莉的鼓励下决定拿起笔,开始写作回忆录。当时他的两只眼睛基本都已经盲了,两只耳朵还要借助听力器。创作之时,张紫葛在格子板上摸索着格子,一格一格地写,其字迹犹如“天书”,全靠温晓莉念给他听,耐心校对再整理成文。
以张紫葛的盲聋老残之身,能创作出上百万字的作品,温晓莉功不可没。在每本著作的前言或是后记中,张紫葛都会表达对妻子“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诚挚谢意。
当时1995年他们要写的书是《心香泪酒祭吴宓》,以与吴宓相交38载的密友身份记录吴宓从1949年前后至去世的“人生第三个二十八年”的主要经历。在开始写作时为了得到家属协助,他口授妻子温晓莉给萧光(吴宓的女儿)写了一封信,通告了写书之事。
但是张紫葛却被萧光阻扰,不允许他们写这部书,甚至在电话里大骂张紫葛,称他是国民党,没有资格写吴宓。温晓莉回击到,与吴宓脱离了父女关系的你才最没有资格写。
最终这部书还是出版了,在1997年,该书一问世即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居高不下,被人称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姊妹篇。书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很快引起知识界的强烈关注。喝彩声和质疑声同样炽烈,关于该书的争议成为1997年文坛一大风景。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坛一场浩荡大争论,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九日,《文汇报》首先刊出署名“季石”的质疑文。二十多天后,《文汇读书周报》这个大的小报刊出自称是吴宓学生的唐振常的两个整版的大批判。唐文发表后一个星期,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八日,《文汇读书周报》又发表“金巍”《关于吴宓的日记》,回击“季石”,替张紫葛辩护。就在同一版面上,赫然载有吴宓三个女儿联署的公开声明:“先父吴宓与张紫葛先生素无个人交往。张紫葛先生自称与先父吴宓相交三十八年,纯系杜撰”云云。
事实上,在反驳张书的文章中,史实错误也是满目皆是。别有一篇甚有特色的文章,抛出了张紫葛私人档案,则出自政治老人金绍先之手,登在《团结报》一九九七年七月三十日,又见《南学通讯》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号。《南方周末》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日发表梁治平《批评的界线》,指出金绍先的作为是违法的。张紫葛就此提起名誉权诉讼,金绍先甚表悔过之意,要求和解私了,并交代"写此文是受了吴学昭的动员"。
随后这次争论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对于张紫葛与温晓莉来说,这才是困难的开始。
这一场笔墨官司在当时并未有定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该书的争议渐渐冷却。但2003年,随着《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的简体横排版的出版,业界开始了对张紫葛的新一轮文艺批判。1997年的沉渣重又泛起,夹杂在新的批判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复合之力。
这次批判攻击的对象还是张紫葛,认为他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他根本不是宋美龄的机关随员。认为他是无中生有,凭空说事,在《百年潮》2004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谷鸣的文章,对张紫葛进行了大批判,甚至说“关于张紫葛的履历也有疑问。他说1938年18岁时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而“国立武汉大学第七届毕业生名单(廿七年七月)中国文学系九名”中,并无一人张姓。”
对于这场争论,张紫葛与温晓莉夫妇并未选择回击,而是选择了沉默,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2006年6月底,张紫葛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住进了医院ICU病房,虽有单位、弟子的资助,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张紫葛近年著作虽丰,且本本畅销,但夫妇俩皆不擅与出版商打交道,至今其作品仅仅收到了首印版税,每本书的出版,不过获酬万余元。因此,夫妇两人的积蓄很快一耗而空,而后续治疗还需要巨额的资金。
为筹资维持张老的治疗,温晓莉决定出售其所著的包括《心香泪酒祭吴宓》《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在内的多部曾畅销一时的文学作品的版权,“我要尽全力救他!我要救的不仅是这个人,还有这个人所代表的历史和他身上遗留的那种优秀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随后在网上温晓莉的学生发布了一则求助贴,但是却招来阵阵嘘声,一时之间网站上又将原来的事情翻出来评论,对于求助帖在网上又遭“嘘声”一事,他们早已见惯不惊,“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任谁也无法改变和抹杀!”
2006年10月,张紫葛在川大华西医院逝世,流沙河在灵堂前写道:“巨著永生良史远,强魂不灭楚天高。”
张紫葛与温晓莉从相识走到一起到最后阴阳相隔,期间承受了世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一个学者先后写出的两本书都引起争论的现象在现今的学术界也已不多见。逝者已去,争论是否已经结束?真相始终只有一个。
附:
宋美龄“机要秘书”张紫葛昨日去世
昨日早晨8时31分,川大华西医院ICU病房,《心香泪酒祭吴宓》作者张紫葛因病逝世,享年87岁。流沙河等社会各界名流闻讯,纷纷前往悼念。
重病中 他要“雄起”
张紫葛,1919年生于湖北松滋。张老曾任宋美龄机要秘书,先后出版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心香泪酒祭吴宓》等上百万字的回忆录。这些作品在文坛及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议,直到今天,争论声依然没有平息。
今年6月底,87岁高龄的张紫葛,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住院。期间,他的妻子西南民族大学的温晓莉教授大部分时间都陪在先生病床前。先生的坚强、仁爱、幽默,温晓莉都历历在目。温晓莉记得很清楚,7月的一天,张老病情加重,必须依靠呼吸机等维持生命。那时候,张老已经双目失明,说话都感觉吃力。然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让老人低头,他写给弟弟一张纸条:“兄弟,为兄的这次一定要雄起!”
9月17日,因病情恶化,张紫葛被迫切除胆囊。手术后不久,疼痛难忍,张老没有声张,只是使劲用牙齿咬住舌头。温晓莉发现时,先生的舌头已被咬出血。先生的坚韧,让她忍不住再次掉眼泪,不料先生则微笑着写了“胜利!要坚持,要胜利!”
抢救无效 因病逝世
昨日早晨6时许,张老心电图出现异常,医务人员立即启动急救措施,温晓莉及侄女闻讯,立即赶往医院。
昨日早晨8时31分,川大华西医院ICU病房,温晓莉握着先生张紫葛的手,感觉慢慢变凉。先生的离去,让一向温文尔雅的温晓莉大放悲声。
在许多人眼里,张紫葛在双目失明后还能出书立传,主要是有妻子温晓莉教授帮助。然而,昨日傍晚,记者在张老的灵堂前见到温晓莉教授时,她却说:“其实这辈子先生帮我更多。”温晓莉读大三时,一度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她很痛苦,偷偷给恩师张紫葛写了一封短信,内容大概是说:“我是一名过客,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张紫葛并没有回信,但却不动声色在授课中,鼓励她奋进并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各界名流 齐来悼念
昨日,张紫葛逝世的消息不胫而走。流沙河等社会名流,纷纷前往悼念。
流沙河在张老的灵堂前这样写道:“巨著永生良史远,强魂不灭楚天高”。温晓莉认为,这幅字可以概括先生的坎坷一生。
昨晚,张紫葛最为牵挂的小女赶回家中。看着父亲的遗像,她长跪不起。晚9时许,张先生的学生等得到消息,连夜赶往灵堂悼念。其中也包括一些不认识的读者。
据悉,张紫葛的追悼会将于明日举行,地点暂时还没有确定。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