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中国食品安全法治讲坛启动仪式暨第1期讲座。我的同门师兄弟连续拨打我的电话,我都没有接听,一是因为正在讲台上主持,无法接听;二是因为担心传来关于您不好的消息。后来,我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得到了证实:我的博士生导师杨荣新教授您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就在当天清晨静悄悄地走了!
杨老师,
您不是在病床上思维还非常清晰吗?
您不是在住院几天后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吗?
您不是一再地说要赶紧出院批改学生的毕业论文吗?
您怎么能放得下您为之倾注一生心血、呵护成长,目前正处于再修改最关键时刻的民事诉讼法典?
您怎么能忘了您情有独钟、追求不懈的强制执行法很快将在您的推动下单独立法?
您怎么能舍得在病房外为您守候为您祈祷、与您相濡以沫65载的爱人?
杨老师,您为什么不慢点走?
我随即取消了原本于第二天一大早赴澳门参加学术研讨会的行程。承蒙同门的信任,由我来最终修改完善您的生平和负责制作追思网页,给了我为您做一点点事、弥补愧疚的机会。
杨老师,我不是您的好学生。从1999年拜在您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已经10多年了。由于忙于工作(名义上是脱产学习,其实属于在职学习),在读三年期间,我不能象我的师兄师姐一样,可以经常聆听您的教诲,陪您聊天陪您散步。博士毕业后我变得更忙了,只能在同门聚会、民诉法学年会和重大节日才能见到您。我知道我不是您具有特殊意义的学生。正因为这样,平时即便在您八十华诞的时候,我也只能在底下做一点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只能坐在会场的最后一排默默地为您祝福。但是,杨老师您并没有责怪我,因为从您看我的眼神中、从您与我通电话的语气里、从您不断勉励我并给我寄励志明信片时,我能深深感受到您对我这个没有尽心尽责的学生,也同样疼爱有加!
杨老师,您就是这样宽容着自己的学生!您肯定知道您的得意高徒、我的硕士生导师陈桂明教授对我的特殊意义。陈老师是我学术和工作的引路人,是我的授业恩师和人生导师。我在念硕士期间,就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先后共同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从此与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在来《中国法学》杂志社前后,我又跟着陈老师发表了一些文章。正是因为看到我发表文章时总是跟在陈老师的后面,同时又看到陈老师把我推荐给中国法学会党组,使我有机会成为了陈老师的工作助手,外界不少人都把我想当然看成是陈老师的博士生。知道内情的人中有个别人可能因此认为我对杨老师不够尊重,我也恐恐然。但在有一个场合,您的一席话完全打消了我内心的不安。
那是在2006年的教师节,为了祝您节日快乐,我在知春路上的“无名居”张罗了一场杨门晚宴。那一次一共摆了三桌,您的弟子很多都来了,陈桂明老师也来了。我记得那一天您特别高兴。开场之后,您突然笑着对跟您同桌的陈老师、我和大家说,“有人问我,仕春到底是桂明的学生,还是您的学生?”我猛地一惊,多少显得有些尴尬。然后,您接着说,“仕春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桂明的学生,是我们共同培养的学生”,一下子帮我解围了!杨老师,您讲的多符合实际啊!我是陈老师的硕士生,也是您的博士生;不仅是您的徒弟,也是您的徒孙!我永远是您和陈老师共同的学生!杨老师,谢谢您的理解和宽容,谢谢您对学生不计回报的爱!
但是,杨老师,您什么不晚点走?为什么不在我充分表达敬爱、充分报答师恩之后您再走?
杨老师,尽管您是民事诉讼法学家的顶级大家,被称为“四大天王”之一,但跟您在一起,总是会听到您这位七八十岁老人说的俏皮话,非常幽默,往往逗得我们捧腹大笑,人仰马翻。一个经常逗别人笑的人,肯定是一个性情率真的人,肯定是一个心里装满别人的人,肯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正是您的这种独门绝技,使我们学生在您面前不仅没有诚惶诚恐,反而可以无拘无束,开怀大笑,甚至有恃无恐。杨老师,您仿佛就是俏皮话的大辞典,我们还远远没有听够,您为什么不晚点走?为什么不把杨门弟子都喊上,把所有俏皮话都说完了您再走?
杨老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您不能走啊!那是因为您的弟子陈桂明老师才刚刚走。他是面对病魔百般无奈,带着万般不舍离去的。他跟孙颖老师对您极为敬重和感恩,他的万般不舍里肯定有对您的念念不舍啊!陈老师如果得知您也很快离开人世,该是多么痛苦!杨老师,您知道吗?在陈老师离开之后的日子里,您对陈老师的爱是多么的震撼!您让我看到了师徒之间的情谊竟然可以如此厚重!在八宝山送别陈老师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您不顾年迈体弱,不顾严冬天气寒冷,执意要亲自去送学生最后一程。那一天您完全没有了平时非常整洁的外表和挺拔的身躯,那一天那个场景您显得特别的苍老,您鞠着身子搀扶着您的爱人荆师母,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看着静静躺着的陈老师,您老泪纵横,荆师母失声痛哭!此情此景,我永生难忘!杨老师,您在痛失爱徒之后,还要在病中坚持为陈老师的《陈桂明教授法学文选》亲笔作序。那一篇“共沐阳光念柒载”,深情回顾了陈老师成长和您跟陈老师交往的过程、高度评价了陈老师学术和工作上的成就。3000多个字,每一个字都藏着您对陈老师的喜爱、痛惜和追忆。而这是在您得了肺纤维化这一重病咳嗽不止的情况下写成的!这一切,学生我都亲眼目睹,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您跟陈老师的特殊情谊,也让我感受了您作为一代民事程序法学宗师的情怀!
杨老师,明天一早,我就要去送您了。陈老师如果健在,我肯定会陪着他去送您。如今,陈老师不在了,我只能作为您的学生,同时也作为您的徒孙代表陈老师,向您跪拜告别。
敬爱的杨老师,尽管您真的走了,我还是有一丝埋怨:杨老师,您为什么不慢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