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的一代师魂——怀念马克昌先生
发布日期:2012-07-26 来源:武汉大学刑事法网  作者:李 健

马克昌教授离开我们已快一年了。但是,马老乐观坚定而又慈祥谦和的面容,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仿佛至今还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

2011622日晚,我正在外地出差,突然从学校传来马克昌先生不幸去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痛惜。翌日傍晚,我一回到武汉,便直接来到设在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的马老灵堂,进行吊唁。看到满头银发、一脸笑容的马老遗像,两个多月前最后见到马老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415日,我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等同志一起,到湖北省人民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马克昌先生。当时,马老精神矍铄,不仅谈到法院改革,还兴致很高。谈起了历史文化、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内容,言谈间欢声笑语不断。

我告诉王胜俊院长,马老住院期间还坚持工作,并就《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内容向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修改意见。王院长也愉快地回忆起与马老之间的一些往事,盛赞马老治学严谨、学以致用,是司法界尊敬仰慕的法学大家,是晚辈学人的学习楷模。

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却已是天人永隔。中国刑法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武汉大学也痛失一代大师。其时,大雨如注,更加重了珞珈山的悲伤哀痛之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马克昌教授最恰当的写照。马老以其光辉的一生,在我国法学领域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为学方面,马克昌教授堪称刑法学界的宗师。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昌教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为新中国刑法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78岁高龄时,还完成了80余万字的《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这是一部中国比较刑法领域最全面的专著,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鸿篇巨著竟是马老一笔一划“爬格子”完成的。

在为师方面,马克昌教授堪称教书育人的典范。在61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马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法律专业人才,被誉为“马家军”。全国还有超过百万的法学学生读过他的刑法专著。就在去世前的几个月,马老还将三万元稿费捐赠给了马克昌法学基金。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法学事业和所热爱的武汉大学。在生病住院期间,他还亲自修改学生的论文,指导博士生,上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课。这就是一位人民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境界。

在为人方面,马克昌教授堪称知识分子的楷模。马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一生刚直不阿,却又侠骨柔肠。他曾在“反右”斗争中被戴上“右派”帽子,在“文革”中无辜遭受批斗,20年间饱受磨难。但是,在担任“林江反革命集团案”被告人吴法宪的辩护人期间,他不计个人恩怨,实事求是地提出辩护意见并被采纳,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厉行法治树立了典范。在60岁高龄时,他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坎坷的人生历程中,马克昌先生始终追求真理和良知,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85岁高龄的马克昌先生仍念念不忘学科的梯队建设、学生论文的开题报告,并一直坚持撰写《百罪通论》。直至逝世前,马老还惦记着两件大事。一件是两本构思已久、尚未完成的学术专著;另一件是关于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就在进重症监护室的前一天,他还和在高校工作的小女儿谈欧美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的差异,这位法学大师就这样带着一生最大的遗憾离开了我们。

马克昌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学术风范,不愧为珞珈山的一代师魂。马克昌精神是武汉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全校师生,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