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康德
发布日期:2012-07-16 来源:清华法律学堂  作者:张卫平

我喜欢哲学,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哲学给人智慧和睿智,还因为哲学的深不可测,哲学的晦涩艰深,我以为,在读了哲学书以后再读其他书大概都如履平地。读哲学、谈哲学也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时髦。

在哲学家人群中,我喜欢康德,因为康德是哲学家中最伟大的,虽然他可能是所有知名哲学家中个子最低的(157)。喜欢最伟大的哲学家,也就是一种最时髦的举动。

今天这样一个日子,很自然地要想一想康德。

康德终身未婚,把自己的一身献给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夫人”和“情人”只是哲学。像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一样,这些伟大的人物是:柏拉图、笛卡尔、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还包括最伟大的哲学家休谟,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传记作家认为,康德没有结婚是因为财力的原因。他应该也爱过谁,但究竟是谁还是猜测。

康德像丁俊晖一样是台球高手。据说,他用打台球的钱支付了学习数学、自然科学、神学、哲学和古典拉丁语文学的开支。不知康德是如何做到学习与台球两不误的。

康德时代是德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和二世相继当政的时代。腓特烈·威廉一世被称为“丘八王国”。他极端藐视知识分子和学者。国王下了一个命令,举行了唯一一次大学辩论赛,但辩论的题目却是“所有学者都是饶舌鬼和糊涂蛋”。(的确,在不少当政者看来,学者们往往是糊涂蛋,而学者们却认为自己是非常最聪明的智者,这是为什么呢?)也不知道大学生们是最终是如何辩论这个题目的。继任者腓特烈·威廉二世也很有意思,他极力反对马基雅维里主义,在上台之前大声宣称“君主是百姓的公仆”,但一旦王位到手,却大肆推行极权主义。他对法国的一切都崇拜得五体投地,但却一直与法国打仗不停。

康德最高学历是硕士,人们称他为康德硕士。他的书上也写着“康德硕士”。一般只有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会经常谈到自己的学历,而康德不然。

康德遇到物质上的困难时总是以这样的话语来激励自己:“要使财物受你的支配,而不要使你受财物的摆布”。

康德第一本书《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写作用了三年时间,出版却用了四年。在本书中,康德想在哲学家笛卡尔与莱布尼茨两人对测量能力的争论中作出裁决,他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但他不知道,他这一办法早在6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

作为大学教师,讲课与研究的关系中,冲突是主要的。康德抱怨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被束缚在讲台上,而从一节课到另一节课,我简直是在受折磨”。如果是他喜欢上的课,自然折磨度要小一些。在课程最多的这段时期,他几乎没有写什么东西。对此,我深受体会。

康德时代还时兴征文悬赏,康德也参加过这样的征文悬赏。现在如果有这样的制度,一定有人会说这是对学术的亵渎。有的人说康德是一个对名誉地位完全不感兴趣的人,这显然不对,学者特别在乎名誉,金钱是次要的,也应当是次要的,但对于学者必须尤其体面的生活条件。本次征文悬赏的论文奖金是一个金质的纪念章,价值50个杜卡尔(不知重量多少)。康德提交论文的箴言是“我这里只要稍加指点,你就可以猜到全部秘密”,箴言引自拉丁文诗句。他没有获奖(也有传记说,康德获了奖),但评语写得有意思,说康德的论文“与获胜者的作品几乎具有同等价值”。获奖者是莫塞斯,现在没有人知道他的思想是什么。

康德对人有研究,他指出:“对男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被成是蠢人,对女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被说成丑陋。”英国人的特点是目空一切。德国人恰如其分地把崇高与美好这两种感情结合起来。他们干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不紊,甚至在谈恋爱方面都是如此。德国人有同任何专制妥协的特点。康德认为日本人是亚洲的英国人。不知道康德是如何评价中国人的。

康德说“愚蠢和智慧之间的界限是如此之模糊不清,以至于由于在其中的一条道路上走的时间太长了,也难免有时会沾着另一条道路的边。”

康德认为:一切文明都是从个人积极性开始的。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于要把服从法律强制同善于运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从小就应当让他有行动的自由。要使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他人提供达到自己目的的可能性,他们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康德这一观点有亚当·斯密的思想。

康德是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人物往往是有怪癖的。康德就不能容忍邻居的大公鸡天天打鸣,公鸡鸣唱影响了哲学思考。为了让公鸡不再“唱歌”,康德愿意出大价钱,但邻居却不愿意,康德只好自己搬家。好在东西不多。

康德喜欢与他人共同就餐,但就餐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按照权威的说法不能多于缪斯的数量(九人),也不能少于美慧女神的数量(三人)。主要考虑的是让所有参与人都能参与谈话。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请客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康德对“谈话的美学”有研究,他认为吃饭的谈话是游戏性的,而不是一板正经的事。假如郑重其事的争论起来了,那也应当限制合乎体统的范围之内。任何辩论都应该以玩笑的方式结束,不仅可以调和对立的意见,也有助于消化。

在康德逝世的日子,我们当然应该回顾一下康德的伟大哲学思想,复读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思考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想想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我们也不妨想想康德的琐事,看看康德的另一面,这也是有趣的事情。

203年前的今天,康德离开了人世。他的名字是“伊曼努尔”,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上帝与康德同在。今天人们依然时时想起他——伊曼努尔·康德。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