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当上大国外交部长,王宠惠创造的这项纪录,恐怕是很难打破了。他26岁时将《德国民法典》译成英文,成为英美世界标准版本。30岁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总长。此后在立法、司法方面成就堪称辉煌,被称为“民国第一位法学家”。作为技术官僚,王宠惠一生对我国外交、立法、司法的贡献有目共睹。他精研欧美主要国家宪法、民法、刑法,努力促成中国成为法治国家,但在党派政治、利益集团面前,其理想的实现大多只局限在纸面上。
王宠惠在海牙国际法院
少年苦学 头角峥嵘
王宠惠老家在东莞官涌乡(“涌”读为“冲”),祖父是基督徒,率全家移居香港。父亲王煜初是牧师,全家住在香港荷里活道的道济会堂,附近就是孙中山习医的西医书院,与同是基督徒的孙中山时有来往,故王宠惠6岁时就已常常见到逸仙先生。据说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时失败时,孙中山正是跑到王宠惠大哥王宠勋的婚宴中,乘乱逃脱。王宠惠当时年纪还小,虽然跟革命党人陈少白时相过从,并没有投入革命,而是全身心投入学业。有些著述说王氏早年即加入同盟会,并无确切证据。革命成功了,就会冒出不少真真假假的“革命元老”;若清廷不倒,恐怕都声称自己是“大清良民”。
不久,设在天津的北洋大学堂监督美国人丁家立赴港招生,王宠惠一考即中,14岁的少年自此离乡别井。义和团高潮前夕的1900年初,王宠惠从北洋大学堂法科毕业,他的成绩震撼了整个学校:英文100分,几何学97分,八线学(立体几何)96分,化学100分,格致学(物理学)98分,身理学(生理学)100分,天文学99分,富国论(经济学)100分,法律通论100分,罗马律例(罗马法)100分,英国合同论100分,英国罪犯律(刑法)100分,万国公法(国际公法)100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亲自向王宠惠颁发“钦字第一号考凭”,也是第一张中国大学毕业证书。此时直隶地区的义和团已经山雨欲来,幸亏他及时南下,否则恐怕难逃厄运。狂热的义和团民排“洋”,连读“洋“书的学生也不放过。
组织“广东独立协会”
1901年,王宠惠也来到日本。按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此行是应秦力山之邀,到日本担任《国民报》英文编辑,鼓吹革命,同时入学读书,并在横滨谒见过孙中山。但据张仁善先生为《王宠惠先生法学文集》写的序言,第二年王宠惠得到南洋大臣资助赴美留学,可见王之赴日,仍属于“官派留学生”,并非已公开“投身革命”。国民党方面人士因王宠惠地位尊崇,似有意将他的“官派留学生”身份隐去。拿着朝廷的经费,却在报纸上写文章攻击朝廷,对这种行为如何看待,老实说我颇为“纠结”。从“契约精神”方面看,似乎应该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从“革命伦理”来说,只要达到目的,任何资源皆可利用。
王宠惠在日本,除了利用他的英文长才,向西方人揭露清政府的腐败、鼓吹革命之外,还参与了一件大事,即组织“广东独立协会”。辛丑年春,法国将广东划作它的势力范围,西方传媒有关瓜分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各报风传清廷将把广东割让给法国。留日粤籍学生群情激愤,担心广东将蹈台湾之覆辙,乃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发起人有冯斯栾、冯自由、王宠惠、郑贯一、李自重等人,入会侨民达200多人。王宠惠为协会起草宣言,扬言:“广东省是广东人的广东省,也是中国人的广东省!它的命运,应该由广东人和大多数中国人来决定,不应由少数无能的官吏来决定。”迩时孙中山居于横滨,东京粤籍留学生代表王宠惠等人,每星期六往横滨谒见孙先生请示办法。此事虽终因风闻不实而没有继续进行,却促成了部分留日学生从康梁保皇党转向与革命党合作,很多独立协会会员后来都加入了兴中会和同盟会。
“海归”一跃登龙门
1902年,王宠惠赴美,先入加州大学,后转耶鲁大学,1903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04年,与孙中山相会于纽约。这也是孙中山经济极为窘迫的时候,据说孙曾托王帮忙出售朋友所送的名贵药材龙涎香,可惜王不是好的生意人,推销了好几天未果。王氏真正给帮上忙的,是给孙中山起草文稿。孙中山著作“告欧美人宣言书”,又名《中国问题之真解决》(The true solution of Chinese Question)的主要部分,就是王宠惠所起草。1905年,王氏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06年赴欧,取得英国律师资格,研究各国法律。1907年,将《德国民法典》翻译成英文并加评注,为英语世界第一个译本,也成为英美各大学通用的标准译本。上世纪50年代尼克松访台,谈起他读大学时候用的《德国民法典》教材,正是王宠惠的译本,不忘对王宠惠表示敬意。
1911年9月,王宠惠学成回国,先到京、津观察动静。武昌事起,王宠惠立即南下到上海,出任沪军都督陈其美的顾问,随即又出任组织临时政府的广东省代表,与各省大表一起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大会公推汤尔和、王宠惠为代表,从南京到上海向孙大总统呈递当选证书,并迎接他到南京就任。接着,王宠惠被任命为临时政府外交部总长,年仅30岁。
外交总长一职,本来以伍廷芳出任的呼声最高。孙中山临时“换马”,有他的苦心,对外的说辞冠冕堂皇,说是伍博士担任南北和谈总代表,又兼任司法部长,责任繁重。但据局内人透露,孙中山其实是担心伍廷芳资历太深,威望太高,不容易驾驭;王宠惠是孙的后辈,容易指挥。任命一出,舆论大哗,上海粤籍绅商拟开会抗议,上海广肇公所本来打算借给临时政府50万两银子,此时也扬言拒付。伍老博士只好亲自出来打圆场,平息了这场风波。
王宠惠手迹
折冲樽俎,立法垂范?
不久南北和谈结束,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王宠惠北上,在唐绍仪内阁中任司法总长。唐内阁倒台,王氏到上海从事学术工作,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写成多种宪法学著作。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直系曹锟、吴佩孚控制北京政府,孙中山暗中通过王宠惠与吴佩孚接洽合作。5月,王宠惠联合胡适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好人政府”口号;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署理国务总理,被称为“好人政府”。由于曹、吴内部派系矛盾,曹锟一系借口财政总长罗文干在奥国借款中有贪污问题,诱使总统黎元洪下令逮捕罗文干,王宠惠不得不请辞。罗文干的“贪污”是曹锟一派诬蔑,但王内阁确实也有过错,错就错在将借款的大部分直接拨给吴佩孚充当军费。北洋时期,内阁往往只是军阀装点门面的工具,用完即弃。王宠惠最终投靠蒋介石,实属不得不然。
1927年,王宠惠出任南京政府司法院院长,从此在外交、法律两大领域发挥其技术官僚特长,主持多种法典编纂工作,参与起草前后两部“约法”“宪法”,出任海牙国际法院法官。抗战军兴,任外交部长,多次对美、欧发布广播讲话,呼吁各国人民支持中国对日作战。1941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1943年作为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的主要随员,据理力争,将“满洲蒙古台湾澎湖当然归还中国”写入《开罗宣言》,厥功甚伟。1948年,在中共与民盟拒绝出席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导的“国民会议”仍照常召开;会议期间,国民党内主张修改“宪法”的呼声甚高,以因应所谓“戡乱”需要。王宠惠从宪法必须保持稳定性的角度,出了一个主意:在“宪法”中加入临时条款,赋予政府“临时应变”的权力。王氏这种做法,仅仅保住了“宪法”的门面。若什么都可以“临时”,“宪法”等同于随时修改。1953年,因“国民大会”及“总统”“副总统”任期即将届满,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在无法在全国范围选举,“国民政府”面临合法性问题。王宠惠“创造性”地解释“宪法”,提出可召开第一届“国民会议”第二次会议来选举“总统”,为蒋介石解决了一大难题。王氏此举,有无“曲学阿世”问题,留待宪法学家去评判。
平心而论,作为技术官僚,王氏一生对我国外交、立法、司法的贡献有目共睹,其能力已发挥到了极限,如今的“海归”无人能望其项背。他虽然精研欧美主要国家宪法、民法、刑法,努力促成中国成为法治国家,但在党派政治、利益集团面前,其理想的实现大多只局限在纸面上。
1943年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时,王宠惠奉命将蒋介石著作《中国之命运》翻译成英文,与钱锺书之翻译《毛选》互相辉映,堪称译坛佳话。此书本来由钱锺书的老师温源宁等五人翻译,阵容十分强大,待陆续送核,“上峰”仍不满意,不得不借重王宠惠。以地位论,钱锺书不过是“翰林院侍读学士”,而王氏相当于“军机大臣”。《中国之命运》中文版为陶希圣捉刀,陶氏不过一“南书房行走”(侍从室秘书),则王氏担当斯役,是荣是辱,正难确定也。
特约撰稿 陈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