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法学院遍地开花、法学教授车载斗量的时代,江平先生是为数不多的值得大书特书的法学家。用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话讲,“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不管后世对江平的学问作出怎样的评价,但他在人生跌宕起伏的乐章中,尤其是历史的大是大非面前,已经用“只向真理低头”的姿态写下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绝响。
毋庸讳言,江平和他的时代已然成为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转型尤其是法治化进程的重要视角。江平的命运,不仅是他本人自然生命的延续,更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史的缩影、中国法治命运的缩影、中国当代史的缩影。按照许章润教授在《书生事业 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中的“研究”,江平作为第四代法学家之代表,“自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国,赶上大鸣大放的阳谋时节,年不足而立……身心俱受摧残,从此被迫沉默二十年,在劳力与诛心的炼狱中听任流年似水。”而这以江平为代表的第四代法学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对于多数人来说,青年读书,而校园外如火如荼;壮年遭难,轻则干校,重则牢狱,在整人与挨整中,彼此简直都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而绝大部分于一场一场的‘阳谋’中重复登台,终遭整肃,美好年华被迫付与错乱;中年重归书斋,亡羊补牢,奋笔疾书,起起仆仆,孜孜不倦,奠立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基础。”而“若从长远学术史看,也仅着眼于学术,则多乏善可陈,可得流传后学者绝无仅有”。许氏寥寥数百字,已经为“第四代法学家”和他们悲剧性的经历勾勒出草图。江平作为“第四代法学家”的代表,与他的时代一道成为转型中国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出于接续中国法学传统的考虑,还是图谋祭奠中华民族百年以来这深重的苦难,我们都需要饱含深情地为“江平和他的时代”画一幅工笔画,借以为历史之镜鉴,让悲剧不再重演。
迄今为止,坊间尽管有许多与江平有关的文字,但却没有一部与江平和他的时代相匹配的人物传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地为“江平和他的时代”画像。套用李敖的话说,我的目的不仅是画江平之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出这个时代的大舞台、画出它的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不才如我者,遂决计“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采访中。最终,所有的心血与努力凝结于这部《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里千回百转的是江平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突然想起来童年时学过的一首小诗——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不禁暗忖:这不正是江平一生的真实写照吗?这本书所试图展示的,正是江平先生迄今为止八十年“出没风波里”的人生历程,正是“江平和他的时代”。
(本文为《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