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风垂范桃李天下——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泰斗程荣斌先生
发布日期:2013-04-23 来源:法制网  作者:佚 名

程荣斌,著名法学家、杰出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泰斗

师风垂范桃李天下——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泰斗程荣斌先生

  程荣斌,1930年11月25日生于山西省左权县。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杰出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泰斗。

  1947年7月,17岁投身革命工作,任地区专员秘书;1952年9月,22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5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为新中国最早的刑事诉讼法硕士生导师之一,是人大诉讼法学科和诉讼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之一。

  □本报实习记者白雪

  2013年4月14日13时06分,我国著名法学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程荣斌先生在京病逝,享年83岁。

  扼腕悲叹,临风追怀。在春的生机中缅怀生命的逝去,让追思取代忧伤,用奋进驱赶悲凉。缅怀以铭记,铭记中感悟力量,鼓舞法学教育者继续走在您等前辈开拓的法学教育之路上,矢志不渝,一路前行。程教授,一路走好……

  程荣斌教授的一生,是献身于我国法学教育的一生,是献身于刑事诉讼立法和程序法治的一生。他为人刚直,淡泊名利;朴实率真,不慕虚荣;学力坚深,笔耕不辍;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献身立法,鞠躬尽瘁。

  出生贫寒发愤图强

  1930年11月25日,程荣斌教授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家庭,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彭德怀就曾住在他的外婆家里。由于家境贫寒,他无钱上学,只能到地主家放牛接济家里生活,是共产党给了他求学的机会。1947年7月,高小毕业后,他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任地区专员秘书。

  1952年,组织上调他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这对于早就渴望学习并深知新中国法制建设重要性的他来说,可谓如鱼得水。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法律兴趣,以及对党和国家所怀有的饱满热忱和感激,使他学习起来总是废寝忘食,本来就天资聪颖的程荣斌很快便成为当时法律系优秀学生之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视野的日益开阔,他对法律的兴趣也与日俱增。经过四年正规的法学教育,这种自发的兴趣已内化为他对法学事业的执着追求。1956年7月,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一名教师,立志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广阔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他所深爱着的新中国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潜心教学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他周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任教之初他就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起草和创制工作,他认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地提出立法建议,他出色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在参加立法工作的同时,他还热情地投身于学术研究,早在1957年,程荣斌教授就在《法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刑事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在该文中,他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出发,对当时争议很大的关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力主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的当事人化,并就被害人应当享有的诉讼权利进行了建构。这一观点在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里得到全面确立,充分体现了他深刻的学术洞察力。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这也一直是程荣斌教授所坚守的信条。自1956年留校任教57年来,他始终辛勤工作在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视域内充分自由地驰骋,淋漓尽致地追问、思索,不断迸发出一些灵动的火花;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学识渊博,他的课听起来轻松活泼、热烈而又精彩,每每让同学们留连忘返,意犹未尽;他关心、体贴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们能时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辈的关怀。

  程荣斌教授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先后培养了四十多名硕士研究生。从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迄今为止,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三十多名。程荣斌教授总是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挖掘学术视点,努力攀登学术高峰;他教育学生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司法实践,都要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自己的良心,受程荣斌教授言传身教的影响,他带出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些学生有的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有的在司法实务部门担当重要的领导职务,有的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

  治学勤奋笔耕不缀

  繁重的教学任务占去了程荣斌教授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一个学者的职责。他对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眼界开阔、治学勤奋、笔耕不缀,已发表学术论文达数十篇;他还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博士点项目和国家九五刑事诉讼法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制度原理》、《外国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海峡两岸交往中的诉讼法律与实务》、《刑事诉讼法学》等十余部教材和专著。他的这些成就和思想,已经并继续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建设、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完善乃至我国刑事法治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995年,程荣斌教授荣获刑事法律教学和科研北京市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坚持真理践行正义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程荣斌教授不仅痴心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同时也兼具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除了积极地参与国家多部法律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外,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在1956年,他就成了北京市第一批兼职律师。程荣斌教授总是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崇高的正义感,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出发,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出色地履行了律师的职责。在1982年到1983年期间,我国严打斗争全面展开,已年近花甲的程荣斌教授在向有关部门呼吁的同时,还积极地承担了多起案件的辩护人,经过他有理有据的辩护,原被司法机关认定有罪甚至被判处了死刑的委托人被无罪释放,而且有的还出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近年来,杖朝之年的程荣斌教授不顾体弱年迈,满怀热情地为推动我国刑事法治进程而奔走疾呼。他深信:法治的发展有赖于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作为一名学者,不仅要作好研究工作,更要肩负起法律宣传,甚至启迪民智的重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谓是程荣斌教授甘为人师、乐于奉献的人生精神之真实写照。

  德高望重誉满学林

  程荣斌先生的逝世是法学界的巨大损失,雪片纷飞的唁电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著名教授的哀思。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泽涛教授在唁电中提到,“公元2013年4月14日13时9分,师弟剑纬短信告知,恩师已于13时6分仙逝,虽在意料之中,但悲痛莫名!13日晚8时,我同师姐魏彤去医院探望先生,目睹老人家昏迷不醒的病容,泪眼婆娑,师母电话中对我们探望先生表示感谢的哽咽话语,更是让我心如刀绞。我1998年拜入恩师门下,至今已有15个年头。往事历历在目,记得第一次到恩师家时,我忐忑不安,但恩师慈祥和蔼的笑容以及鼓励的话语,使我坚定了要拜到恩师门下的信心。当年同入先生门下还有谢光永师兄和李洪江师弟,记得恩师当年乐呵呵地转述卞建林老师祝贺先生将我和洪江师弟招入门下的玩笑话:1998年中国发大洪水就是程老师招了张泽涛和李洪江,两人名字中的水都多,一个来自湖北,一个来自黑龙江,都是重灾区。在读博的三年时间里,先生对我关爱有加,鼓励我做好学术,记得第一次让老先生修改文章时,老人家很高兴,认为我文章写得不错,有潜力,但要勤奋努力。同时,先生还对我的文章中的标点、字句逐一进行了修改,使我收益良多。先生不但时时关注我学术上的成长,对我的生活和家庭也是时时过问。而今恩师却离开了我,令弟子痛彻心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姚莉教授惊悉程荣斌先生仙逝,作为先生的弟子,不胜掩涕悲恸。她说,“先生终身勤奋治学,著书立说,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先生一生醇雅温和,虚怀若谷,为学界及晚生垂范了淑质贞亮之礼;先生不吝提掖后学,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刑事诉讼法学人才。先生的逝世是我国法学界和教育界共同的损失。”

  远在美国东北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陆而启发来唁函,谈到“我在美国波士顿访学不到一年时间,先是去年9月获悉恩师江伟教授逝世,而今年又获悉恩师程荣斌教授逝世,对我国诉讼法学界的两位学术巨擘的相继离世,心中不胜悲痛,这是中国法学界的重大损失。现在只身海外,回想起与恩师程荣斌教授交往的点点滴滴,更是涌起了对恩师的深深怀念。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考的面试时,我第一次看见令人高山仰止的刑事诉讼法学前辈程荣斌先生。在抽答题目时,程先生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偶然间,问及一两个核心问题,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我深切地感受着程先生作为学术前辈的谦和和温暖,以及程先生作为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泰斗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的深刻把握。记得我们博士生曾经一起拜访程先生,恩师程先生和师母非常热情,拿出家乡的脆皮核桃,恩师更是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吃核桃,这样的生活细节让我一直记忆犹新,感觉到有一种在家里一般的温暖。”

  程荣斌教授虽已驾鹤西去,但其高尚之人格、卓著之贡献、严谨之态度将长久地嘉惠学林,沾丐后人!他毕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法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将永远激励着法律学子不断向前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