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领导、最高法院研究室原主任周道鸾同志去世的几天来,我心情一直很难过。他的音容笑貌,过往的点点滴滴,在一起研讨问题、编撰书稿的场景,时时浮现在眼前,那样真切,我们约定的题目还在推进中,周老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离而不休笔耕不辍
老领导虽然已离职休养二十几年,但他离而不休,一直都像在工作岗位上一样关心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中国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和刑事司法的具体问题,思索不停,笔耕不辍,成果不绝。从一线工作岗位、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任上退下后,1998年,他作为最高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资深法官,主倡并与我们一起撰写了在法律界甚至社会上都有相当影响的《刑法罪名精释》一书。之后十五年来直至离开我们,他始终孜孜不倦地作为主编之一,与我们一起紧盯刑事立法最新修改情况,紧盯司法实践的每一重大进展。至今,《刑法罪名精释》已修订四次,每次再版都是他统领、督导全书编写。2003年“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评选,本书荣获“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沉甸甸的奖项,是对周道鸾同志领衔这一项目学术水平、实务贡献的充分肯定,成果中的每一篇、每一页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在今年5月11日该书第四版出版发行座谈会上,与会法官、律师、学者无不对已届八十三岁高龄仍殚精竭虑、锲而不舍的周老先生表示钦佩敬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在这本书修订的同时,周道鸾同志两年前又提议撰写一部《刑法常见罪名研究》,服务、指导司法实践。为此出面协调、组织召开了无数次研讨会、督稿会,无数次地笔谈、电话协商有关问题,探讨书中的重要观点。此书尚待杀青,了解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做出重要决定,其中包括深化司法改革的内容,周道鸾同志壮心不已,决定自己独立再撰写一部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专著。该书的写作提纲、相关问题他专送我征求意见,还在电话中讲,跟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都作了大量沟通,直接拜访听取意见。实际上此时他已是糖尿病多次发作,身体严重不适,甚至在《刑法罪名精释》第四版修订过程中,就曾被医生勒令住院。当时我和胡云腾等同志去看望,他在病床上谈的都是书稿的整理和修改问题。他就是这样不知疲倦,不肯停歇,“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仿佛自己不是八十三岁,而是正值三十八岁的青壮年,专注于思考和行动,忘我地向前赶。
焚膏继晷恒以穷年
就在最近的这次病重住院期间,老领导还给我发来短信。看到从未有过的满篇错漏别字,我很惊讶。赶紧打回电话才知道,他已经住院而且说话上气不接下气,这样吃力的声音让我十分揪心着急,不让他再说下去,表示我要去医院看望并当面听他讲。他告诉我说医生不允许,这也是在偷偷打电话。和我所讲的仍是书稿的修改,仍是有关作者、主编助理的选定问题,我都一一应承下来,请他放心好好养病,医生允许后我们即来看望。几天后,我与胡云腾等同志相约前去探视,得知他已被转往安贞医院,并将立即进行手术。我与周道鸾同志的大儿子作了沟通。手术后他的儿子又告诉我手术很成功,几天后即可探视。虽然松了一口气,但我揪着的心却放不下来,毕竟如此高龄,又是这样十分复杂、预后难料的手术。正当我们安排前往探视时,噩耗传来……怎想得到?!老领导走得如此匆匆!这才猛然察觉,我们几乎未把他当作离职休养的老同志,还期待着下次他如以往一样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地主导我们的叙谈和研讨。正因如此,就像一直在身边的一位领导、同事突然因病离开了我们,心里的难过和不舍,就特别深,特别沉。
因为老领导督促书稿等事项,也时时打电话到家里,我爱人对老领导的敬业精神、像年轻人一样夜以继日地耕耘、奋进,也怀有深深的敬意。知道他突然离我们而去,她也一样难过,叹息他不该那么拼,不顾高龄地持续透支。其实,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在和时间赛跑,怀着法治的理想,朝着心中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拼命向前赶。
老领导休养以来,与我们可说是朝夕相处、交流无间,在退而不休、伏案为乐的岁月里,他与我们一群年龄相差几十岁的“忘年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执着忘我的作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含义。先生为人为学的精神和风范,均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等要以先生为榜样,承继先生的精神,把先生未竟的事业向前推进。先生的未酬之志——我们要在续编、再版前述著作的努力中忠诚践行,及早、更好奉给社会,这将是我们对先生最好的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