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法大的耕作者——访校长贾宇教授
发布日期:2014-04-14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网  作者:赵倩倩

近几年,贾校长为我们学校明确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并在这一片西法大的土地里践行着,在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之中奉献着。他为人师表,在课堂上传授学问,为学生拓宽发展道路。
西法大的耕作者——访校长贾宇教授

西法大的耕作者——访校长贾宇教授


西法大的耕作者——访校长贾宇教授

贾宇,男,汉族,1963年生,青海省贵德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6月参加工作,武汉大学刑法学研究生,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我校校长、党委副书记。1996年获司法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2007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主要著译作有:《国际刑法学》(独著)、《罪与刑的思辨》(独著)、《死刑研究》(主编)、《中国刑法》(主编)、《刑法学》(主编)、《国际司法协助的理论与实务》(副主编)、《遗传与犯罪》(合译)等,他对于死刑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分析,在国内较早对死刑制度改革发表了系统的理论见解和实践主张(1995年),并长期积极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的变革。

16岁踏入高等学府,22岁执鞭授教,带着西北人的敦厚朴实,带着法学教授的儒雅博识,贾宇老师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聆听中汲取养分。

严谨治学 爱人如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有一段艰难的岁月,贾老师像所有来自农村的学生一样渴望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当时国家教育部提倡“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十年制教育体制之下,贾老师于16岁时考入西北政法学院,为此他解释道:“我16岁上大学是历史造就的,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天赋异禀。”大学是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这段时期中,贾老师碰到了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老师,遇到了使他成长的那些事,经历了值得思考的人生问题。
那时候学习环境比较简单,除了上课,贾老师常阅读大量书籍来完善自己,也常和老师交流想法。硕士导师周柏森老师(新中国第一代法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自愿到西北支教,新中国第一本刑法教材的编者)的耿直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获益匪浅,博士导师马克昌(著名法学教授、博导,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与北京大学高铭暄老师并称“北髙南马”),老师在对待学问、为人处世方面给了他深刻的教育。马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伏榻作书的场景,让他感受到了“生命不息,求学不止”的真正含义,马老对待学问的严谨和视学生为儿女的生活态度等都在他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如今自己为人师,贾老师也一样对处在美好年华里的学生寄予厚望,时常教导学生们树立人生目标,克服并调整自己。他说多数人很难做到为达目标而坚定的做准备,故一旦自己找准路径,就要义无反顾不受他人影响的抓紧时间和机遇。他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倾尽全力的去做一件事,他也希望学生能够快乐的生活和学习。他说:“我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心态积极、生活幸福、知足常乐的。”
贾老师倡导“精读精学”,即在学习过程中不重复做无用功,要“局部开发”——调动各方面能力,通过查资料等方式把问题吃透后加以拓展;他说读书需读精品,汲取有用之书的营养用以构筑人生观。另外,贾老师还强调要经常针对某个小问题或想法构出短篇文章以拓宽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他则提倡“秘书学习路线”——“我是某某的秘书,就要像某某一样思考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会使自己进步更快。
闲暇之余贾老师会叫学生们一起吃饭聊天,他会细心地问“宿舍住了几个外省的啊?”、“在这儿生活还习惯么?”等家常问题,和同学们谈天说地畅所欲言。这时你会感觉他不是校长,不是老师,这时的他,就像父亲,将那些繁杂的政务和烦心事统统抛诸脑后,和“儿女们”齐聚一堂来尽情享受难得的一刻。这样的情谊,是终生的师生情。

西法大的耕作者——访校长贾宇教授

身为校长师者心

或许是受父亲影响,他一直想当老师;或许是受导师们熏陶,他一心想做学者。最终他跟随着自己的脚步随着自己的心,走上了教育之路,开始漫长的教学生涯。
1985 至1987级的学生是他所带最早、也是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几批学生,到现在都还记得学生们的名字,保持着密切联系。早期的教学中,课外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如朋友般和谐融洽。远方的学生在小长假期间早已习惯了到他家去一起做饭,他不时也会去学生公寓彻夜畅言,谈人生聊未来,这些都是深深的烙在心底的记忆。
教书生涯给了贾老师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他在教授中使学生成长,也在教学中完善自我,“我特别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这使我轻松、欢喜、有成就感”,他开心地说。现在作为校长,除了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外,仍坚持每学年与另一青年老师共同给本科生代课,保持与同学们的良好交流是他获得快乐的源泉,他乐意做这些并坚持做。对待学问的开放态度也是他的特点,他不主张写刑法论文就一定只用刑法方面的知识,调动各方面知识共同来解决问题反而更使他称赞。
如果非要让他在校长和老师两个职位中选一个,那么他一定会选择老师。“我最终一定还会是个老师,卸职之后,我一定还会重操旧业进行教书和研究。”

在烦扰与快乐中寻找自我

有人说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人很多事也并非一两句话,三两种观点就能概括透彻。张汤固为酷吏,也是一代廉臣;曹操虽然阴险,仍是一代文豪;王安石的改革虽不成功,站在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上看来,却是极具现代商业化的经济思想;处在“中国向来以统一为常态,分裂为变态”的历史发展中,五代十国虽在政治和地域上呈分裂状态,谁又能否认这个时期里的思想文化不是统一的呢?同样,人的一生也并非除了痛苦就是快乐的,很多时候我们处在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中,因为生活常常是痛苦与快乐相伴随,贾老师也不例外。
他并非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传奇与一帆风顺,他和我们一样有烦恼与忧愁。坐在桌子旁边,又随手拿起手边厚厚的一本《顺生论》,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现在非常忙,每天都有很多行政事务要处理,像这样十几万字的书本,没有半个月是读不完的”。“人没有时间读书,在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下降。没时间研究,自己就会很郁闷。”可毕竟他同时也是一校之长,也要为学生、为学校去操心诸多事宜,他烦恼自己没时间研究,却仍然为学校和学生尽心尽力。
在贾老师看来法学教育都是职业教育,学校将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作为主体地位,也尽一切努力将学生引导到这个目标上,于是就努力联系老校友每年返校给学生做讲座,大力提倡“立格联盟”走向国外,为学生们争取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机会;请社会上具有资深经验的学者、法院检察院人员在校内开办讲座,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近几年,贾校长为我们学校明确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并在这一片西法大的土地里践行着,在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之中奉献着。他为人师表,在课堂上传授学问,为学生拓宽发展道路。从22岁到现在,他以师长之心传道解惑,又用朋友身份呵护情谊,他将自己全部的热血洒在了西北政法大学这片热土里,几十年如一日,而这一切,还将继续……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