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培:假我一十载,了此万年心
发布日期:2014-04-23 来源:《检察日报》2014-3-4  作者:林 海

1997年11月13日,满天薄雾笼罩着初冬的荷兰海牙。一队着白色礼服、骑白色摩托的荷兰礼仪警察从设在海牙的国际法院出发,引领着国际大法官李浩培的灵车缓缓进发。国际法院内高高飘扬的联合国旗帜徐徐降下,对他下半旗志哀。这位以87岁高龄当选为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的法学泰斗,逝世的那天,离他大法官四年任期届满只差10天。

1909年,家住上海江湾的公司职员凌先生喜得千金,取名为凌日华。日月轮回之间,凌家小姐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聪慧漂亮、知书达理引起了许多大户人家的注意。此时,凌先生的妹妹向她提亲。她的儿子正是比凌日华大三岁的李浩培。亲上加亲是当时的时尚,再说两人年龄相当,李家提出这个要求是有很大把握得到回应的。但凌先生考虑到自家的亲戚本来就少,再把女儿嫁到亲戚家,今后的亲戚更少,于是拒绝了。

但是,从此凌先生倒格外关心起外甥李浩培来了。他发现这孩子聪明过人,又很用功,不久即以高分考上了东吴大学。李浩培的聪明与勤奋一点点打动了凌先生,事隔多年之后,他答应将女儿嫁给李浩培。李浩培大学毕业的第二年,迎娶了自己的新娘。

1936年初,第四届“庚款留英”的考试开始报名。在妻子的鼓励下,李浩培过关斩将金榜题名。1936年8月,他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此时他已是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父亲了。家中的重担都压在了凌日华的身上。二战爆发后,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周鲠生邀请他回国任教。1939年,蕴满了一腔思念之情的李浩培回国。然而战事频仍,他没能回家看看,就直接去了因武汉沦陷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硝烟遍地,家书难抵,直到四年之后凌日华才接到了李浩培的家书,让她带着孩子前往四川团聚。没想到,这一路走来异常艰难。凌日华带着三个孩子辗转穿过八个省市才到了乐山。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

李浩培主要研究的领域是国际私法。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国际法的重要性。为了达到“以夷法治夷”的目的,国际法的完备成为当务之急。当时,学术界对于国际私法的研究相当不成熟,仍处于翻译日本国际私法论著的阶段,几乎没有自主研究。李浩培这一代学者,以在欧洲期间所学,梳理国外的先进法学理论,介绍国际社会最新立法动态,针砭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及其外交中的相关实践问题,开创了中国国际私法研究先河。其间,李浩培有多部学术专著问世,并开始有针对性地探讨跨境司法活动遇到的问题。其中最为出色的一本,便是李浩培在武汉大学时著的《国际私法总论》。

1946年,李浩培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并赴浙江大学筹办浙江大学法学院,任首任院长,其间主要教授国际私法,发表了一批国际私法论著。

建国后,李浩培先后任国务院法制局专门委员,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员以及外交学院教授,讲授国际私法。20世纪60年代始,他任职外交部法律顾问,直至1993年赴荷兰海牙就职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法官。凌日华有文化,完全能找个合适的工作,可为了照顾李浩培,就心甘情愿地做了家庭主妇。李浩培每天晚上伏案读书写作,凌日华则在一旁帮他把写出来的书稿抄写得清清楚楚。

凡是接触过李浩培的人,无不认为他如一部鲜活的法律字典和教科书。作为法学教授,他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法律专业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1993年,联合国安理会决定成立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经过甄选,联合国安理会选出包括李浩培在内的23位资深法律界人士作为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法庭大法官的候选人。9月15日,李浩培在联合国大会第一轮选举中当选。11月,作为11名国际法官之一的李浩培在海牙和平宫宣誓上任。

主持前南国际法庭的庭长在李浩培去世后曾对他予以了这样的评价:“他是国际法官的楷模,他是真正独立的法官,具有绝对完整和深邃的国际法造诣。”这并不是礼节性的溢美之词。法庭开始审理案件不久,李浩培即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法官的见识与勇气。检察官向南联盟政府提出要求,责令其向法庭提供有关证据。一名法官签名同意检察官将文件发出。南联盟政府对此提出抗议,认为国际刑事法庭无权要求政府提供这一证据。在法庭讨论这一案件时,李浩培的观点十分明确:“南联盟政府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无权这样对待一个主权国家。”有的法官虽同意他的观点,但不主张撤销那个决定,怕因此损害国际法庭的权威,李浩培却坚持认为应该撤销:“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真正的权威建立在公正之上!”大多数法官最终赞同了李浩培的意见,法庭否决了检察官的申请。

此时的李浩培法官还兼任海牙国际法学院的教授。这一学院创办于1923年,院址在荷兰的和平宫。衡量国际法研究者在国际学术活动上的影响力,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之一是其在海牙国际法学院的授课经历。在此任教是对李浩培作为一个国际法学者的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

李浩培的小女儿凌岩回忆:“父亲在世时的最后计划和心愿是在他从国际法庭退休之后,用10年时间写一部全面的国际私法著作,把他一生研究的心得留给后人。”1996年,李浩培90岁生日那天,他也赋诗:“天道好仁爱,人生喜晚晴。假我一十载,了此万年心”。可是,上天并没有给他那么多时间。1997年11月7日,这位自幼习法、桃李满天下的法学家,这位坚持信念和法学追求的大法官永远停止了呼吸,享年91岁。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