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保树老师的小布袋
发布日期:2015-06-24 来源:《法制日报》2015-6-24  作者:陈杰人

6月22日上午,我从清华大学法学院老师那里得悉王保树教授当天仙逝的消息,眼睛一阵湿润,模糊的视线中,王老师亲切的形象再次清晰浮现于眼前。
  上世纪末,我入学清华大学法学院,那时正是王保树教授担任院长,并任教我班的公司法课程。记得法学院开学典礼那天,在老师登台亮相之前,有熟悉情况的同学和我们悄悄介绍,说院长王保树教授很“牛”,是中国商法权威,更是“公司法”立法的最重要专家起草人,也是清华复建法学院后的第一任院长。
  翘首期盼中,我们等来了“牛人”王保树老师,可我和同学们的第一印象,多少有些失落,因为王老师看上去和邻家大伯差不多,笑容可掬,衣着朴素,神态谦和,一点也不像个权威专家的样子,尤其是他拎着的一个小布袋,更显得有些寒碜。不过有位同学说得好:“在我们清华,很多牛人都这样,朴素的外表下,藏着澎湃的才华。”
  现在回想起来,和王老师谦和、亲切的形象一样,他手中拎着的那个小布袋,成了他永驻学生内心的标识。
  王老师的小布袋,是一个蓝色的长方形扁布袋,颇象现在超市里买菜的无纺布袋子,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王老师的袋子由比较结实的布料做成,外边印有“清华大学”字样。袋子没有拉链,敞口就能装更多东西,老师提它在手,底部离地面只有约15公分高,每次来去法学院,王老师都拎着他,而我们学生,则常常好奇,那里面除了书,还装着什么?
  记得有一次,王老师给我们讲授一般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区别,他一边讲,一边板书有关内容,那认真的样子,就像小学时的老师,生怕有哪点没讲到、没讲透。那天恰逢投影仪出故障,王老师便多次从小布袋里掏出辅助教学的材料,有图片、有图表、有案例资料、还有别的一些东西。我分明看见,王老师掏东西时,微微地躬下身,很仔细地翻看袋子,那神情,分明像是在淘宝。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老师的布袋,犹如一个学术资源宝库。
  我还记得某个中午,学院的电梯门发出警报铃声,原来是有人被关在里面,我们都关切地围在电梯旁。半小时后,电梯工打开了门,从里面走出的居然是王老师。只见他一点都不恼,还是那么笑呵呵的,手中拎着他从不离身的小布袋。那一刻我分明觉得,那个晃悠悠的朴素小布袋,正是王老师气定神闲的最好诠释。
  最难忘的是一个周末在荷塘边,我和一位同学在那读英语,一晃不觉过了早餐时光,我们觉得有些饿,起身离去,在自清亭旁,居然迎面遇到了王老师,他表扬我们爱学习,又关切地问起生活。当他知道我们还没吃早餐,马上打开小布袋,像变戏法似地从里面掏出一小袋糖塞给我们,老师一边吩咐我们快吃下,一边说:“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降低学习效率。”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布袋,简直就是多年前父亲背上的百宝囊。
  一晃17个年头过去了,从认识王老师,到毕业后多次向王老师请教问题,再到今天他溘然长逝,王老师的音容笑貌,伴随着他手中那只飘逸的小布袋,一起构成了清华大学永远的风景。那是恬淡的朴素,是老师的境界,是长者的情怀,是贤能的风范,更是学生心中永远的丰碑。


忆王保树老师的小布袋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