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来的精神遗产与中国法学的可能未来——邓正来教授逝世三周年祭
发布日期:2016-01-28 来源:互联网  作者:魏敦友

一世转山转水转佛

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

晚,带着一颗散淡孤寂的心反复谛听沉溺于降央卓玛演唱《那一天央嘉措超越今歌词与浑厚婉转音调深深地吸引了我,然间,感到我所置于其中的并非人间。十时突然收到长沙两位小友谈文栋和程能的信,他们自称是朋友清望博士的学生,他们微信中告诉我,们正主持法学学术前沿栏目,两天就要到1月24号了,这是邓正来教授三周年日,希望我写点什么,以此来纪念。闻此言,我心内大惊几乎忘记这个时间结点了。于是感慨,时间无情,即使最刻心的记忆也会因之而褪色,岁月有意,即使最坚强的意志也因之而摧毁。我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程能说,“老师永远都是我们这辈学生的精神支柱”告诉他们说,我前年应邀复旦高研参会,与会数十人只有我一提到邓正来三个字,那时,我以为邓正已经“在我知道他还“自从我所谓的当代中国法哲学”部曲于2014年法律出版社出版之后,似乎一时间完全失去了写作的动力与兴趣,虽然心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大的写作计划,我十多年来苦心思的新道统论写成一部巨著但是时间与岁月的淘洗之下终于变得有些糊不清了。现在我感动于两位友的盛情,于是昨晚慨承诺无论如,我今天要写一篇小文来纪念我来说师亦友的邓正教授。

来,在邓老师周年的时候(2014经打算写一篇文章纪念他,想借此机会来清理自己对他的理解,藉此明确自己学术前行的道路。题目当时都已拟好了题为《国法学向何处去〉的三大学术贡献——正来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可惜终因为自己的懒散而未完成虽时过境迁,此一番意思并曾忘怀,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将胸中之意略作抒发。

邓正来,不能不谈他在2005出版的《国法学向何去处》书。当然,在中社会科学学术,针对此书争议颇大。屑一者,不乏其人。我对此评价甚高曾经这样写:“是一百多年中国者所撰著的最有深度,最激动人,甚至是最有魅力的一本书!的问题意、逻辑架构乃至叙述风格,无不令我深着迷。因为在我看来,这部著作隐藏着中国思想一个大的格局变化,即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反思、批判与建构。今天我依然持此看法不变。以为就邓正来教授的全部述通而观之,此实为眼之作,无此书,则邓正来教授的全部著无意义,有此书,则其部著轮廓分明,敞亮气。中国法学(甚或中国社会科学)此书实为陶魄之作,我曾说过,《国法学向何处去》书,实为现代中国法学之之于康德《纯粹批判》哲学之导言言之?就是我所领悟到国法学向何处去》书对现代中国所谓三大学术贡献。三大学术贡献是环环相扣的,它先从当下现实域出发,然进入历史脉络,最后深入到理论建构。面逐分说之。

现代中国学术,无论其体制或其内容,从表面视之,则其移植于西方无疑也自深层来看,则与中国社会的代转进息息相关。浅视之人,见西方学术之客观性,不见其内里实蕴价值之规范性,如此则中国多年学术建构复制西学术体制,进而完全丧失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主建构。面对西方的强势话语,中国学人首要的是进行话语知识分析。正在这个势之下,邓正来提出了他的知识观,我称之为社会知识功能论,这是邓正来《国法学向何处去》第一大贡献。老师认为社会知识具有三重功能,一为描述功能,这是就事实层面说,是对人文世界的事实再现,具有客观性。控功能,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人们对此并无疑义,也就是而止,而邓正来洞见社会知识的第三种功能,即正当性赋予功能,这种功能隐匿在前两种功能之中不显现自己,因极难发现。谓正当性赋予功能,指的是社会知识在流转过程中当然接受规则秩序失去了对这种社会知识的秩序安排价值的反思批判能力仿佛它的正当性是当然甚至是必然的。正社会知识的这种深度分析,邓正来提出了的“知识-法学观”按照邓老师的说法,中国,前支配人们的理论主要是政治-法学观,然后过渡到所谓社会-法学观这两种法学观所依凭的逻辑都是外在的知识反映论,而知识-法学观的逻辑则是内在知识建构论它强调作为一种社会知识,法学对我们的生活世界不仅是描述性的,也不仅是操控性的,更是正当性赋予的,这就要我们对于社会法学知识进行反思与批判只有对于法学知识进行的批判与反思,我们才能掀开法学的“盖”看到法学为一种社会知识的本面目。

联,我老师的第二大学术贡献以称正当性祛魅老师通过他的社会知识三重功能厘清,深刻认识,那些被人们习以常实践着的规则看起来是客的,似乎具有然的正当性,其实,这样的规则世界能其实并不具正当性,它的正当性不过是通过政治或经的权力运作而强加于人的是这治的或经济权力运作,使得一种社会知识成为当然正当性这种正当性赋予当然也诉诸人们的失忆心理过程。识到社会知识的这种正当性赋予过程之秘,际了恢复了人们的生存记忆,化了当性知识的正当性。无疑们奉为圭臬的权威知识神秘面纱,具有一种思想解放作用。通过样的视界,我们可深入观察西方知识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存规则的内在秘,也可进一步思考中国人如何在这样严酷的生存世界中成长并进而完成自主性的生活世界建构。

进一步,我认为邓老师的第三大学贡献可称之为问题的理论化处理论如果说前两贡献是比较宏大的话,那么我认为邓老师的第三大贡献则是细致微的大贡献着重于境域的厘清,第二大贡献着知识的解构,三大贡献则着重于知识的建构。当然从文本上老师显得大气恢宏,他再阐明中国现实做的问题化”的理论处理似乎让人云里雾里反复强调的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个因素引入中国法学在那个被遮蔽、无视、被忽略、被遗忘的关于中国人究竟应当生活在何种性质的社会秩序之中这个重大问题开放出来更似乎让人不知所云,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邓老师最具匠心之处。从有的相关讨论文献看,人们似乎更满足于一种既成的生存秩序,而对这种生存秩序生成的艰巨性于体悟,没有意识到中国现代生存秩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当下中国学人来说,我们必须面对的知识格局是百多年来引进的西方学术话,以及在西方学术话语境之下被度激活的中国古学术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说我建构生活世界的必要材已然具,但是我们缺少魄,问题化的理论处正是一个召魄的学术过程。正因为邓老师问题的理论化一个天才的学术构想,但是邓老师直达问题本身的能力是众多学者企及的,有鉴于此,我将邓老师的这一理论构想加以改造提出了‘‘答案-问题溯主义的方法论’’(简‘‘回溯主义方法论’’意在将西方所有传入中国的社会知识进行解读,所有的概念首先看成是一个答案,然而追溯背后的问题,再进行思想建构,从而将问题的理论化理落到实处。这一方面,我常常跟学生们说,如果说邓老师是李白的话,那么我就是甫,李白是诗仙,他的诗出神入化,人无法仿,然叹其高妙,而杜甫则诗人,的诗有可循,步一步追常之人亦可成才。

《中国法学向何处出版2005夏天,在长春,在吉林大学法学,我因缘际会结识邓老师,从此老师结下了一世的情缘,但没想到时间这么短!正是从2005年受邓老师巨大的思想激发,在学界开始所谓“新统论”为我对中国文化局的思考我认为为基本特的中国文化经过经学时代、理学时代之后,当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法学时代就是所谓道三变论。道统论就是要从历史转进、人性成及知识类型层面来展示中国法学时代的多维度理性在上海,老师多次握我的手对说,“友,别捣什么新道统论,多写文,我来你发表!”我对邓老师说,写论文没有兴趣,我毕的志向就在于阐发论。揣摸老师这告诫基于当下学术环境的考量,能体会到他的苦心,希望我走主流的学术场域之中来。然而,邓老师也许不理解,新道统论有一绝大的学术追求虽然极大地受于邓老师的述,尤其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我的震撼性我没有告诉邓老师这世上有不同的人,同的人以不同的时间尺度来为自己定位,如有为自己定位,有人以十年为自己定位,也有人以五十年为自己定我想邓老师是以年作自己定位的尺度吧,然而新道统是以千年作为自己的尺度的。

到这里,猛然意识到自己样讲似乎狂妄猛然间似乎看到了邓老师的笑,我禁不住笑了起来。就这儿吧,邓老师三年了,那边过得好吧?卓玛唱到句了:‘‘为来世为有你/喜乐平安’’……

敦友

匆草于南宁,广西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

2016-01-22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