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孕育林来梵教授出版《宪法学讲义》的第一粒种子,是把它作为一部“现场实录讲稿”,就宪法学这一门似乎严肃的学科,提供一册轻松的、具有一定“临场感”的启蒙读物。作为普法宣传推荐用书、法科专业学习的入门津梁,当然,这只是灵感的契机。至于这粒种子落在哪里、如何破土,怎么生长,招什么风,唤什么雨,最后又变成什么样子,其实都由不得那最初一念的。但好种子就是好种子,这部作品的系统发育和繁殖过程,一开始就被这粒种子的生命特性预定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其间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批阅增删,攥在手里的文字都快捏出水来了吧。时光所能给予的最好回馈,就是一再再版,一再印刷。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宪法学讲义》已是第三版。至于我,一开始,还真有点懵,有点读不明白。认真读了,便不时地发笑,然而笑着笑着,却已惊叹珠玉满盘。二度拿起,细细品味,终于敢确认,自己当真遇到一部奇书了。
林教授的理论背景是德国与日本的宪法学,对德、日宪法学说史如数家珍,而德、日的宪法学的概念与体系来源于古老而精致的民法学,携有严密的逻辑、历史的体温和生活的密码。此皆为《宪法学讲义》丰富的理论资源。如果知识是一种物,那么,唤醒读书人的知识兴趣,重温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就是某种文化传播上的努力。我们无法不注意到,《宪法学讲义》借讨论、回忆、联想、推荐等所引用和谈及的中外古今文献达数百篇(种),书中或展示或引用或撰写的诗、段子、故事、案例等,兹不一一列举,从此书中所能触碰到的知识点堪称海量。从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追求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林教授不仅在宪法学、法理学,还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化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让人、事、物、法、理、情卯榫相接,相互映照、对质、发问,像有机生命一样呼吸吐纳。
在征用各类知识点的时候,作者显得敏锐而活泼,屡有思想的挥洒,不难感受到林教授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切关注,其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某种宏伟的理论抱负。比如,林教授基于“规范宪法学”的独特方法,把宪法看成是一种规范现象。林教授的理论范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一是林教授意在以精准的概念构筑一个宪法学的规范体系,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个宪法学体系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美学性价值,其意义在于通过一种方法论上的反思去深刻把握宪法的本质,使宪法真正地降临到我们政治生活中,降临到每一个国人的心里。二是林教授的规范宪法学是一种“艺进乎道”的范式,“艺”是其宪法教义学体系,“道”则是其“人格主义”理念。宪法既是一种授权规范,又是一种限制性规范。就像古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雅努斯的形象,存在着双重面孔:它既授予国家权力,又适当限制国家权力。为什么人类需要国家?国家凭什么存在?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应该保障我们每个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人必须像人一样地有尊严地活着。宪法是保障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基础法。马克思曾说过:宪法是人民自由的宪章。列宁也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宪法更多停留在高高挂起的印象中。宪法是最高大法,道德上无可挑剔,技术上臻于完美,甚至在吟咏上都要显出高雅和韵律。这样的宪法是“沉睡”的规范。实际上,国家倡导要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宪法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权利义务相一致等法治理念。宪法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出生、成长直至死亡,宪法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们。尤其是面临困惑、恐惧时,宪法始终给予人类以力量与信仰。宪法是一部公民生活的教科书,像保护神一样伴随着人的一生。
深读《宪法学讲义》,我认同一个说法:当代教授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趣味。接触过林教授的人,都领教过他的幽默感和俏皮劲儿。在《宪法学讲义》里, 这一点得到了尽情发挥,有时读着读着,就让人忍不住笑上一阵。比如他阐释宪法解释要受到规范原理约束时,举了个古代测字的民间故事。
话说李自成在即将攻打北京之时,派了一名手下的高人宋献策扮作测字先生打入北京城。再说崇祯皇帝自闯王兵临城下后,终日寝食不安。于是便衣出宫,调查民情。不料,恰好遇到扮作算命先生的宋献策。于是就走上前去,请算命先生测个字问问吉凶。算命先生问他想问什么?崇祯答:问大明江山的命运。算命先生问:客官想测哪个字?答:就测“有”字吧。算命先生装模作样推算了一番,说:不妙啊!客官请看是这个“有”字,上半部是“大”字缺一捺,下部是“明”字少半边,分明是说,大明江山已去一半啊!崇祯一听,吸了一口冷气,便说:我问的是朋友的“友”!那人说:此字更不妙!“反”字已出头,恐怕江山难保啊!崇祯更惊奇了,但又不死心,赶紧又说:那就问子午辛酉的“酉”如何?测字先生表情黯然,淡淡地说:“酉”字乃“尊”字截头去尾而成,恐万乘之尊难保全尸。尊驾不必再问,国运至此,不宜多说!崇祯闻此言,无话可说,心下凄凄,返回宫去。因为害怕难保全尸,所以城破不久就自缢了。
类似笑点的有许多。笑是一门艺术。但总体性反讽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哲学。反讽既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诗学的建构方式,它并不是指向特定的对象和个体,而是形而上地质疑人类的基本生存状况和历史活动的盲目性。在这个意义上,《宪法学讲义》不仅是一部呈现、探索中国宪法学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且可以被视为一个关于对当代文明困境的批判性学术分析。这里,有许多宝藏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