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功勋教授马朱炎老师访谈录
发布日期:2020-10-23 来源:西法大研究生

个人简介:
    马朱炎教授:男,192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祖籍陕西蒲城,法学理论专业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2月起,先后在延安大学韩城分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工作,在我校工作生活69个春秋,是学校法学基础理论学科主要创建人,曾担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干事、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1992年9月离休。代表作《法的基本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解释原则》等。2018年11月荣获“西北政法大学功勋教授”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01023095816.jpg

    从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到西安政法学院、西安政治经济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再到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西法大历经烽火洗礼,在挫折中不断成长。以马朱炎老师为代表的西法大老教授们在艰苦岁月里的默默守候,凭着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创新,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西法大人开创了新的篇章。

    01、少年寒窗十余载,青年革命报国门
    马朱炎老师,是一位老党员,是老延大的一位老学生,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一位功勋教授。我们的访谈从马老师少年时期的两个外号开始。马老师说他的一生都在和书本打交道,上个世纪的教学,重视数理化,当初有句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背景容易就业,所以他一直在旧社会里面学习专业知识,人家给他起了很多的外号。第一个外号叫“大姑娘”,第二个外号是“压坏板凳”。为啥叫大姑娘?是因为他和别人交流的少,一直和书本打交道。为什么叫压坏板凳呢,是因为晚上其他同学都去睡觉了,马老师仍在教室学习。第二天早上他们还没起来,马老师已经到教室看书了。马老师在长凳上苦读,奋发向上。所以被其他同学叫“压坏板凳”。
    在未加入党的组织前,马老师从不参加反党组织,一方面,他认为他是凭自己本事吃饭,从没依靠过国民党,不认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另一方面,马老师专心学业,在未找到信仰之前,参加任何组织都耽误他的学习时间。因此,他就不参加社会上任何反动组织,基于这个情况,对他以后参加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参加革命为荣,以参加革命为乐” 。
                                          ——马朱炎
    马老师谈起在延大学习生活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1949年的2月1号,二十二岁的马老师孤身前往延安大学学习。在他到延大的第三天,学校宣布新成立一个班(共有130多人)。马朱炎老师任学生班班长。因为当时同班有人介绍他的情况,没有参加过反动组织,所以他一去就当上学习班班长,这就是因为少年时期学习经历的关系。
    在学习班他上的第一节课叫做劳动建校课。带动同学亲自劳动,开始除草和清理垃圾,当时没有床,便以草为床。当时住的庙比较破,没有门窗,便用高粱杆扎实了,用报纸一糊,做成了门和窗户。伙食是萝卜白菜大烩菜,主食是小米,吃饭的时候八个人一桌,围着一盆菜。当时上课都是在空地上,总结起来就是,空地是课堂,双膝是课桌。有时候上大课要往返十里地,也是排队去,排队回。这段生活经历塑造了马老师那一辈人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思想。
    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同学们当时都很快乐,歌声不断,笑声不断。这时候同学们都觉得为了革命,为了全国老百姓的翻身解放,为了自己的锻炼和思想改造,“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参加革命为荣,以参加革命为乐” 。
    第二课是阶级斗争课。由他们的班主任老师组织上课,他们的班主任曾是进步青年,后被国民党抓走,严刑拷打,遍体鳞伤。老师在现场为我们展示伤疤,讲述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青年的迫害,全程感动落泪,更加坚定了我们革命的决心。这一部分主要是诉苦,讲述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倾听劳苦大众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的苦难,激发同学们的阶级斗争热情。第二部分,坦白运动。鼓励同学们坦白自己的思想和经历,正确树立革命价值观,提高革命觉悟。
    第三课是形势教育课,形势教育也是党的教育。以看报纸、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学习小组十分关心全国的革命形势,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党,党和人民军队的胜利就是他们的胜利。当时国内解放战争形势焦灼,当学员们听到山西太原被解放时,十分激动。因为觉得西安解放有望了,返回西安有望了。学习小组经常讨论全国的形势。通过这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中国的前途在中国共产党,民众的命运在共产党,个人的出路在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走就是胜利,跟着共产党革命就有前途,有出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坚定了马朱炎老师及其同学们对于党的信仰,就像当时学习胡乔木同志的文章中说的一样“中国共产党是光荣的党,伟大的党,正确的党”,从此之后,马朱炎老师这一批老延大学员坚定地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02、三尺讲坛育英才,万里红旗铸学人
    1953年国家提出了总路线以后,学校要办大学,就送一批人到北京人大,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1954年经过考试,马老师进入了人民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当时学习的专业是法制史。1956年回校以后,学校党委决定成立几个教研室,法理和宪法是一个教研室,当时还没有主任,他是这个教研室的秘书,当时带的课程是法的基本理论。在这一情况下,学校当时哲学院的院长让马老师搞哲学,马老师提了三个要求:第一,不担任领导职务;第二,第一年不开课;第三,外面有一个短期的进修班,要让他去进修。学校答应了这三条。结果到1958年,学校与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改名为西北政法学院后,转到哲学专业以后,马老师又带了两门课,一门是法学基本原理,讲的大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门是经典著作,这个课讲的是唯物主义经验批判主义。
    马老师身跨多门学科,动荡十年的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是意志的磨练,还是思维的迸发,更是文学的交融。
    作为我校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他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法理教学。马老师曾任我校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干事、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常常受邀到各地开展法制讲座,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马老师也是我校法学理论专业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谈起自己的教学模式,虽然马老师已经离开自己的教学岗位,但他仍然不忘育人初心,一直总结思考创新教学模式。第一,他能较好地将党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他在实践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为教学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马老师一直为党和人民工作,坚守岗位,平时认真学习党的思想路线和指导精神,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党的决议以启发课程教学方式;第三,关注重点、难点、分析点、创新点的教学,根据党的路线不断创新知识,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第四,当时国内信息互通并不及时,作为政法学校的教师,他可以听取一系列学术报告,及时了解国内外新的法学观点,方便教学;第五,在教学科研中,马老师秉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事作风,对教学科研严格要求,对他人宽容和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奋进。
    谈到法理学具体教学,马老师热情不减当年。他说,法理这门课在所有的法学课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但是由于这门课比较抽象,不是特别容易理解,离实务比较远,所以又有很多同学感觉学习这门课用处不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前法学基础理论的内容立足于典型的社会主义,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际脱节,既与时代不合拍,又显得枯燥空洞;另一方面,文革动荡、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得让人受不了,这种毒素也渗透到法学理论中,致使我们的法理学失调。我认为这两方面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要想改变法理学教学现状,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首先,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和改进我国的法理教学。应把法理的立脚点彻底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我们要彻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生产力为中心,法学理论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再次,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以其为指导来总结我国的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实现建立有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目标。

   03、扎根政法六十载,携手共进西法人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在访谈接近尾声的时候,马老师不断叮嘱我们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向全校研究生提出了很多建议:
    他说研究生学习一定要掌握好基础,学习是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切记不要坚持一次认识论和一次实践论,就是说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认了自己。老师以自己为例,谈道:“学习的时候要注重对思维的锻炼,我比较注重对大脑的锻炼。我手一拿笔就抖,写东西很困难,所以当时记东西主要靠脑子。以前听四个小时的讲座,我不用笔记,回来以后就能把讲座的内容完整说出来。我每天晚上就躺在床上想一天都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听了哪些讲座,关键点掌握了没有,疑点难点要下功夫。所以我现在就养成了习惯,每天看报,每天看两个钟头,看完以后就想,不要求你给别人讲,就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结来说,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这是一要有的。不然的话一谈理论你就出错,一说前辈们的经验你还出错,不能正确理解他们的意思,这是当不了研究生的。第二,要面对现实,要创新。我在当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两点:其一,要求学生要了解和学习这个学科在世界范围内有什么新论点和新论题;其二,要求学生们掌握党和国家对这一理论所提出来的新的要求,然后大家们都把自己的收获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第三,善于争论、讨论,倡导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讨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自己知识点,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我当时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得脸红脖子粗,下课以后什么事都没有了。第四,不怕困难,摔倒了要爬起来。困难时成功路上的必然经历,要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决心。年轻时期的经历,关系着以后的进步。

   高谈国家事,一生政法人
   2018年11月,为积极弘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精神,大力推进学统承传、学术积淀、师德师风传承,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凝心聚力、奋力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本科教育之际,西北政法大学授予马朱炎、方克勤、刘振江、杨文汉、武步云、郭志琦、穆镇汉等7位教授(以姓氏笔画排序)“西北政法大学功勋教授”荣誉称号。
   在谈及此番获得“功勋教授”这一荣誉称号时,93岁的马老师又略显激动,“我这一辈子,最后还能有这个 荣誉,值得了。”他表示,这是对自己从教70年来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年轻一代教师们的激励。
    当我们谈到退休生活,马老师说,虽然他患有眼疾,但仍坚持每天看书写作。用放大镜阅读《环球时报》等报刊了解国内外时事,这每日两小时的阅读学习,已经成为刻在他骨子里的习惯。马老师说,虽然他握笔没有以前牢靠了,但他头脑依然灵活。世界大局、法学发展都是他每天在窗前研究学习的内容。马老师主动地谈起自己对中美贸易战的看法,条理之清晰
   逻辑之缜密,令人叹服。马老师虽已至耄耋之年,仍然关心国事,重视思想的与时俱进,把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党的重要精神带入到法学研究中,创新研究方式,开展理论学习,是我们年轻是我们年轻一辈的典范。
    我虽然老了,但我有件事情一直在坚持,那就是为西北政法大学努力的各位同事、同学鼓劲,我就是大家的啦啦队!                        --马朱炎
                                                   
    最后再谈到我校的发展和建设,马老师称赞了我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由干校走向学院,由学院走向大学,再发展为法学重点教育基地。我校一直秉承着“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坚守着“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虽然历经挫折,但仍然茁壮成长。谈起我校博士点的申报,马老师也对我校博士点的申报发展满怀期望,他说博士点的建设,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我校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法学教育的先锋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马老师对我校发展建设满怀希望,他用四句话总结和西法大的过往与未来:
    “我是延大的一位老学生,我是延大、政法大学培养的老教师。”
    “我很高兴站在政法大学的老同事、老学生中间。现在西北政法大学培养了很多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我很欣慰!”
    “我虽然老了,但我有件事情一直再坚持,那就是为西北政法大学努力的各位同事、同学鼓劲,我就是大家的啦啦队!”
    “最后,我希望老师们同学们团结起来,为实现政法大学的宏伟目标共同奋斗!为西北政法大学美好的明天共同奋斗!”
    法学名匠,鹤发银丝仍学问;良师益友,热血丹心沃新花。一代又一代的西法大人必将传承老一辈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发扬心系学生、宽容为怀的育人理念,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马毓晨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