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由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师大刑科院”)主办的“‘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教授刑法教育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的领导暨新闻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高铭暄教授刑法教育思想,从法学教育、刑事立法、司法、刑法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一、教书育人的“最美奋斗者”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童建明认为,高老师对待学生总是因材施教,通过言传身教进行鼓励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师道尊严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黄京平结合自己参与或协助高老师进行教材编写的经历指出,高老师在写好、编好不同层次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也十分注意因材施教。针对电大、自学高考、律师函授、法官培训等教材,都有独特的编写体例,体现出独到的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方法。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泽宪指出,高老师桃李满天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教无类”。他授课的对象不仅仅是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还教过进修生、电大生以及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学员,而且都是一视同仁地授课。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张泗汉则针对高铭暄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人民法院教材编写和授课,高度评价了他在人民法院教育领域为提高法官业务素质所做的重大贡献。
高铭暄教授借鉴医学教学研究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综述教学法,如今这种方法已得到推广并适用于刑法学乃至整个法学界的研究生教育。童建明认为,综述教学法,将学生科研与教学评价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相长的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院长张远煌教授认为,高老师尊重科学、坚持中国刑法制度自信的精神,既注重从全球视野看待问题,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莫开勤从高老师指导自己撰写博士论文的经历出发,感触颇深地指出,高老师指导论文严谨认真,字斟句酌,标点符号、错字、漏字、用词不当等都能给修改出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韩轶教授进一步指出,高老师不仅对待自己的学生严谨认真,对于他亲自参与的论文答辩会议,也是尽职尽责,提出很好的建议。
高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体现在指导学生论文方面,还体现在他对授课的认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京平指出,高老师平凡中出伟大的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备好每一次课、讲好每一堂课。高老师曾经为了上好课,连夜备课到凌晨5点钟。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卢建平教授所言,高老师一生看似平平淡淡,一生都是在教师的平凡岗位上教书育人,做的也是平平淡淡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生平凡的追求成就了不平凡的功勋。
清华大学教授黎宏指出,虽然自己不是高老师的入室弟子,但是高老师在刑法学界毫无门户之见,对于学界的年轻人都像自己的学生一样看待,关注和努力提携年轻人,甚至都会为本科生参加课外项目竞赛写推荐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志远认为,如果没有高老师为首的老一代的刑法前辈们的扶持和带动,中国刑法学界的人才梯队也不会像今天这么繁荣。
二、新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建构者和开拓者
北京大学教授储槐植指出,在数十年生涯中,高老师的刑法学思想为我国刑法学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泽宪认为,高老师主编的全国第一部统编教材《刑法学讲义》以及1981年出版的《新中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对于我们了解刑事立法和刑法学研究都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料。黎宏指出:高老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刑法学》已经出版到了第九版,是我们国家刑法学的主要教材之一,影响了几代刑法学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粤兴则将高老师的刑法思想总结为体系性、全面性和立体性。
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教授吴宗宪结合高老师主编的教材和著作指出,高老师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对犯罪学也作出了理论贡献,并且还积极探讨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华则提及了高老师鼓励她拓展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的研究,打通刑事一体化,进行法学领域的融通研究。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处长喻海松结合犯罪构成四要件与三阶层的讨论指出,高老师在吸收西方法治文明基础之上,注重坚持中国本土特色。最高人民检察院二级高级检察官陈雪芬认为,面对刑事案件,在定罪量刑上受益最大的还是高老师的犯罪构成四要件原理,这已经成为司法人员潜移默化的办案思路。
三、刑法立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高铭暄教授自始至终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1979年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并且参加了中国现行刑法典(1997年刑法典)的修订研拟工作以及国家立法机关多年来有关刑法立法的工作。可以说,高铭暄教授是新中国刑法立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认为,高老师具有献身法治、为国为民的情怀担当。对于1997年修改刑法时的许多问题,包括死刑罪名的削减,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和对法治、历史负责的担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副厅长罗庆东指出,近年来,高老师还就我国死刑政策、特赦、犯罪圈的合理界定等重大问题,向党中央、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了专门的意见建议,直接建言献策,对于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指出,高老师参加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座谈会都是非常的认真,自己手写稿子发言。对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死刑逐步减少等立法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刑事司法文明的推动者
童建明认为,高老师特别关心检察工作,早在1999年高老师就受聘为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以来检察机关每有疑难案件的咨询、重大问题的认证,高老师总是不辞辛劳,每邀必到,甚至抱病参加,而且每次发言都是认真准备,每条咨询意见都是反复推敲,为检察事业的发展竭心尽智,贡献巨大。
五、中国刑法国际交流的践行者
在推动我国刑法走向国际方面,高铭暄教授同样功不可没,他努力加强中国刑法学与国际组织、相关国家刑法学界的联系,推动中国刑法学走向世界。正是基于高铭暄教授的国际声誉,国际社会防卫协会授予其“切萨雷·贝卡里亚奖”、日本早稻田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可以说既是对中国刑法学的认可,也是对中国法治贡献的认可。曾粤兴将其总结为高老师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即立足本国实际,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并在国际上获得一席之地的爱国主义思想。
六、笔耕不辍,关注现实法治问题
童建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模范身上具有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高老师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优秀的品质。高老师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以为国家为人民哪得一日闲自诩,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将刑法学视为挚爱,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座右铭,90岁高龄仍然坚持在学术的讲堂和科研一线,一直是笔耕不辍。
周加海认为,高老师具备严谨细致、孜孜以求的自学精神。已经90多岁的高龄,仍然毫不懈怠,不断学习,研究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副院长刘志伟教授指出,高老师晚上一点钟之前都在看文章、改文章,写东西。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副院长周振杰教授则以高老师为了在领取贝卡里亚奖时用英文发言而勤学苦练英语的例子,认为高老师勤奋、严谨。
七、豁达乐观、胸怀坦荡的生活态度
吴宗宪认为,高老师心态非常开放,积极锻炼,对生活具有积极态度和广泛的兴趣。周加海认为,高老师的长寿,一定是和他心态平和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当年在文革期间到医院工作,也能从法学转到医学领域发表论文,我们要学习高老师健康高尚、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政策研究室处长张杰认为,高老师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高老师对人非常地真诚、善良,从来没听过他议论过谁。高老师言传身教,让人受到感染,受到鼓舞。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教授刘志伟指出,老师是曲不离口,热爱唱京剧,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正如童建明所说,大德者必寿,我们高兴地看到高老师年逾90,身体安康,步伐矫健,衷心地祝福高老师,福如东海长水流,寿比南山不老松,学术之树仍然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