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但开风气不为师
发布日期:2024-10-14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蒋安杰

张晋藩教授出生于1930年,从事中国法律史教学和研究70余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曾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法制史学带头人,他主持的《中国法制史》课程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张晋藩教授出版了20余部教材、60余部专著,合计发表430余篇论文(独著380余篇)。他耗时19年,组织编写了《中国法制通史》;耗时23年,组织编著了《中华大典·法律典》;耗时16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他之所以能够坚持完成这些项目,就是为了发展中国法律史学,弘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把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中心牢固地建立在中国。

张晋藩教授以确凿史料论证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打破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刑法、没有民法的理论,修正了中国学术界在西方中心论影响下不承认中国固有民法的认识。

9月16日,94岁高龄的张晋藩教授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首先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祖国。党和国家给予了我太多。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全力以赴把法制史的学问做好。”

张晋藩教授表示:“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有感触,一定要把该做的事情继续做好。同时作为一名永不退休的终身教授,我会继续尽力将所有为学、为人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希望培养更多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使‘后继不乏人,后继更胜人’,为全面依法治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近些年,张晋藩教授的视力已经明显下降,但他勇于承担科研课题,迄今为止,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博士生,他的人生格言便是“不偷懒,不自满”。

“我时刻警醒自己,在治学上不能有一点儿懈怠。做学问的人对学问了解越多,学习时间越长,就越认为自己学识浅薄。如果能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能看多少书籍,看多少典籍、简牍呀!”阅读和写作已经成为张晋藩教授的习惯。即便在春节期间,只要有空闲,他都会拿起笔写东西,挤时间做一些研究。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张晋藩教授现在的工作需要使用高倍放大镜。

“原来使用6倍放大镜,现在使用6倍到12倍放大镜。使用7倍放大镜时,10分钟内就头疼了,但没有放大镜就看不见。我身边非常需要人协助工作,现在写作时得依赖学生帮忙收集资料、打印文稿。家里请了一个初中毕业的保姆,在8年的时间里也被我培养出来了,能帮我找书、查字典、打字。”张晋藩教授朴实的话语令人感动。

他每天上午8点半准时工作,直到12点,下午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他希望培养更多的年轻博士,为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更大贡献。

“继往圣绝学,通古今之变”,是张晋藩教授一生的学术追求。“要让数千年中华法制文明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焕发新的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添法治动力。”张晋藩教授表示。

虽然已是94岁高龄,张晋藩教授仍然笔耕不辍。他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辑《张晋藩全集》,如今第一辑已经于今年2月出版,共22册900万字。这是其70多年学术成果的总结,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张晋藩教授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地。

1984年,张晋藩教授开始招收首届中国法制史博士生,其中朱勇的博士证书是001号,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勇(也是张晋藩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生)看来,张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法制史学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法制史学,是法学与史学两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事法制史研究,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同时具有史学家、法学家的双重学术品格:浓郁的文化情怀,坚定的社会责任。没有浓郁的文化情怀,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定力与韧劲,对于法律史的研究难以深入、拓展;没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对于民族、国家、社会鞠躬尽瘁的赤子之心,在法学研究方面,也难以形成有助于法治进步、国家发展、社会前行的优秀学术成果。而在这一方面,先生身体力行,给学生们作出了表率。

张晋藩教授始终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要求自己和勉励学生勤勉治学。

张晋藩教授认为,学术研究的确很苦,但当你完成一个课题颇有收获时,心情又是非常愉悦的。

“因为工作时的生命是最有趣的,如同黄连树下弹琴,苦中有乐,乐在苦中。”这是他特别喜欢提及的一句话。

1949年张晋藩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被分配至中国人民大学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的研究生,1952年留校任教。张晋藩教授从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他认为正确地诠释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乃每位史学研究者起码的道德良心,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在1979年以前,世界上曾经召开过三次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但都没有邀请中国大陆学者参加,这大大触伤了张晋藩教授的自尊心。张晋藩教授认为,除去当时的政治气候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作出为世界所瞩目的研究成就。

1979年秋,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时,为恢宏法制史学界的志气,创造争雄世界的业绩,张晋藩教授提出编写《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专著的设想。在会上他慷慨陈词:“外国学者热心研究中国法制史是值得欢迎的,对他们的成果应予重视。但我们自己更应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激起奋发图强的雄心。30年代我国爱国的历史学家为了夺回汉学中心,曾经付出极大的努力,取得了辉煌成果,造就了一代卓越的史学家。今天面对尖锐的挑战,如果只满足于前人的成果,甚至让我们的后代向外国学者学习中国法制史,那岂不是一种罪过!因此编写出《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是时代的需要、斗争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种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由张晋藩教授任总主编、集中了当时国内法律史学界几乎所有学术力量参加编著的《中国法制通史》,历时19年,终于在1999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全书十卷本、500余万字。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张晋藩教授从教70余载,始终秉持“不偷懒,不自满”的坚定信念,潜心法律史学学术研究,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赢得了中外学界的高度赞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