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闭幕式暨坛标交接仪式现场实录
发布日期:2010-04-1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论坛闭幕式暨论坛标志交接仪式

第2期闭幕式暨坛标交接仪式现场实录

主持人:李仕春(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负责人、《中国法学》副总编、教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论坛的帷幕随着夜幕悄悄降临,但是即将发生的故事依然精彩!我是学习程序法的,尤其是学习季卫东老师的大作《法律程序的意义》长大的。程序第一个特点是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所以,我特别感谢在座各位的善始善终;第二个特点,程序是看得见的,所以下面我们诚挚地邀请以下几位专家学者到台上来,一起来举行简单的闭幕式和坛标交接仪式: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季卫东院长、已经就坐的中央政法委政法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曹俊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主任林维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龙卫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周汉华教授、特别邀请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唯一协办单位——法制日报社的著名编辑蒋安杰主任。下面首先有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教授做论坛总结发言。大家欢迎!

第2期闭幕式暨坛标交接仪式现场实录

总结人:胡云腾(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教授):

谢谢仕春教授,非常感谢中国法学会和中国政法大学邀请我来参加这个论坛,并且赋予我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上午我由于有一个会议在天津,赶回来比较晚。下午听了大家精采的发言和非常有深度和有厚度的评论,我感到收获很大,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新意、很高水平的、成果非常丰富的论坛。其实我听了大家发言、评论和总结的话,特别是我们汉教授,最后我感觉你们的讲话就是一个总结,让我没有什么可讲的。但是既然仕春教授给我这样一个任务,按照惯例按照程序做几点总结,我就用四个短语来总结。

第一个,我们这个论坛参与主题是很广泛的,我们一共有19个单位参加,其中有中央政法机关的代表,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著名高校专家学者和同学参加这个论坛,这个论坛在一天时间内有15位评论,12位发言人,还有一些像我这样,还有一些主持人我数了一下大概三十多位,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人来参与,来贡献,发表观点,贡献智慧,我觉得代表性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分享了很多大家好的观点,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这个论坛主题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法学移植,社会变革与法律发展,还有法律输出,都是连接古今,连接中外宏大的话题,非常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性和前瞻性,比如说我们的法律从清末以来,已经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应该说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法律移植。社会发展与法律变革那就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我们每天所能看到,所能感觉到的事情,法律移植,法律输出主要谈为什么?历史上法律移植的传统,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有,我们有输出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还没有,主要移植学习外国的东西,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势力不断增强,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向国外,向周边进行法律输出了,比如说我们法院就在云南、广西、甚至跟一些非洲国家法官进行培训,我在云南工作的时候周边的法院他就引用我们法律做判决,实际上这也是进步,但是规模不是很大。 美中不足今天论坛题目太宏大,我觉得这三个题目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由于太宏大,我们观点像流星一样,很多该讨论的没有讨论,比如非常重要的是法律输出问题,比如刚才周汉华教授讲了,你输出什么,从产品来讲肯定有产品,是思想产品还是物质产品,首先是自己本土的,是自己创造,是我们自己有知识产权的;第二,我们法律必须是优越的,不然别人怎么输入你的呢?第三,感觉他对国家来讲是最有用的,比如老挝、越南、朝鲜乃至非洲,他可能更需要最先进的美国的欧洲的法律制度,但是由于他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法律制度最符合他的国情,所以他引用我们的法制,所以像这些问题,我觉得今后这个论坛虽然结束了,但是这个话题还没有结束,还需要继续的探讨。

第三个特点,互动方式非常新颖,看了12个青年才俊都是海选出来的,是选秀啊,相应的评论人又是在有关方面非常著名的专家,主要是中年以上的专家,所以对这个方面很有研究,总评论人视野就更加宏阔,评论更加宏观一些,有理性感,有社会感,普遍性,这种研讨方式我觉得它有点像什么呢?就是说很有针对性,有碰撞性,有对称性,青年人讲的思想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观点,对我们中年以上的法学法律人有一些触动,有一些启发,同时中年人老师一辈对他也是一个指点,也是一个鼓励,这种互动方式非常好,但是遗憾的是互动的人参与度还不够充分,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由于时间有限还不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一个特点,论坛成果是丰富的。文章我也翻了一下,包括法律移植,社会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输出,围绕这些话题,我觉得提了一些观点都是对我很有启发,我觉得对我们今后国家,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有启发。论坛总体上应该有这么四个特点。

下面想讲一点自己的感想,第一个感想,中国的法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是什么转型呢?一个是人才转型,一个是理念转型,我觉得是一个价值提升的事情。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再过十年2020年是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时期,其实也是我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中国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事情,现在中央领导同志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我们法学是不是也面临这个时期呢?从刑法角度,50年代到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刑法体系,无论是犯罪的体系,犯罪构成体系等等体系都建成了,这个预示着青年一代法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一些理念和我们中老年一代就不一样了。建国初期老一代法学家再过十年,建国七十年,他们这一代为中国法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的工作,改革开放这一代中年法学家他做的是框架性的工作,我们未来的青年法学家对法制大厦进行了新装修,刚才有的学者也提到这一点了。所以这个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要发生变化,我觉得我们青年一代法学家们要意识到这个变化,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二个我的感想,现在中国法制正在转型,包括司法改革,司法制度正在转型,改革开放是法制建设最快的时期,成果最大的时期,同时现在也是法制建设当中矛盾非常凸显的时期,今天我听了一下午的发言,包括我看了上午所有的论文,我和周汉华教授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对实际的,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法制改革还有司法事件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今年中央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东西都基本上没有什么涉及,所以这是两张皮,我觉得中国法学重心,中国法学院的输出可能要从我们实际出发,必须从我们实际出发,因为西方学家创立他们理论的时候,制定他们制度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意识到这个法律将来中国人会学,这个法律你们中国人会用,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够总是盯着别人的东西比我们好或者特别适合我们,真正适合的,符合规律的我觉得就是中国自己。所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也希望将来这样的论坛能够更多的联系实际,更关注我们现代法制建设重大问题,不论是理念问题还是现代实践遇到的很多问题,为我们国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智慧。

第三,我们法制发展进入一个什么时期呢?从过去的单项学习,我们追赶仿效别人进入了现在互动时期,刚才很多教授包括年轻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确实不一样,我们不仅在学习别人,别人也在学习我们,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学习我们,包括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法官对我们的东西感兴趣,所以确实进入了不仅是全球化的问题,这说明了我们法制建设的品质,法制建设的水平,我们现在的法制对司法规律的把握已经有一个质的提高了,所以我建议我们青年人学者要注意这个问题,立足我们国家,解决我们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创新,才能真正把我们法学,把我们的法制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用一句话表达我的观点,中国的法治是年轻的法治,也是青年人的法治,中国的法学是年轻的法学,也是年轻人的法学,所以我们共同愿意和广大青年学生,青年学人一道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祝贺本次论坛圆满成功,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谢谢。

主持人:李仕春(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负责人、《中国法学》副总编、教授):

胡云腾主任身份比较特殊,第一个原因是,他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我想在任何一个法治时代、法治国家,司法机关尤其是最高司法机关都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原因是,胡云腾教授本人原先是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教授、副所长,是一个典型的从专家走向实务部门的同志,是专家型官员。基于这两点,我认为他的话我们要听,而且讲得确实非常精彩,无论对论坛还是主题,对论坛未来的发展和我们在座各位年轻人的健康成长都非常有意义,我建议大家用掌声再次表示感谢!主持人是不能犯错误的,今天柳经纬教授,以及三个单元的主持人张中秋教授、朱景文教授、曹俊所长都非常成功地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唯一一个不成功的主持人就是我,是因为我犯了错误,但是这样的一个错误恰恰显示了朱景文教授的大气。下面掌声有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朱景文教授上台参加闭幕式!同时还有一句话,及时改正错误的主持人仍然是一个好主持人。
  下面举行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坛标交接仪式,有请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也是本期论坛总设计师柳经纬教授,向第三期承办单位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交接论坛标志!

第2期闭幕式暨坛标交接仪式现场实录

马上掌声有请季院长代表第三期论坛承办单位致辞。

第2期闭幕式暨坛标交接仪式现场实录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作为中国青年法学论坛第三期的承办单位,作为青年论坛走出京城的第一站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是一种无比隆重,也感到非常沉重,尤其今天我参加第二期论坛,看到中国政法大学论坛组织者非常周到,考虑非常细致,非常成功,我感到压力非常大,我们为了成功举办这次论坛,学院三位老师参加了今天的论坛,其中也包括这次论坛的策划人、协调人,请朱芒老师和李学尧老师站起来。这是我们一个特色,青年论坛由青年老师来策划协调。第一期论坛主题是产业化和城市化,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第二期论坛主要是谈到了全球化以及制度的跨进移转各种问题,这样一种巨大的变化,它会使社会的风险性空前增大,这样话题延展上,第三期论坛是风险社会与法治创新,有关的问题已经附在了本期论坛资料最后一页上。

这里强调的是有一种风险正在向中国法学界逼进,这就是制度竞争,软实力较量过程中优胜劣汰的风险。大家都知道按照WTO的协议,中国将在2015年向全世界全面的开放我们的法律市场,也许与这样的时间节点相关联,今年美国纽约大学将在上海开设分校,大概同时杜克大学也将在近邻上海昆山开设学校,像哥伦比亚大学等等也在中国开设分校,也就是说中国法学界将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而这场竞争的主战场或许将在上海、珠三角,这个意义上承办第三期论坛感觉到责任更加重大,而这场竞争中中国法学界主力军就是在座的青年学生,所以这个意义上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讨论主办下一期论坛的主题和相关内容的。
  从今天距离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还有13天,在上海世博会召开之后一个月又13天的时候,第三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将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召开,我们相约那一天,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光临指导,欢迎全国青年才俊到上海去,期待大家,谢谢!

主持人:李仕春(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负责人、《中国法学》副总编、教授):

感谢季院长对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支持,感谢他诚恳的邀请,季院长刚才对三期主题的解读让我们感到确实是非常杰出的大家,第一期是法治视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第二期是关于法律移植和法律输出的问题,第三期是风险社会与制度创新,他非常好的把他们放在一起,可以说我们想都没有想到,如此看来可以说是天意之作,巧夺天工,谢谢季老师!我是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的李仕春,我们的团队和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柳经纬教授、杜学亮副处长和他们领导的团队,经过三个月的筹备,以及今天一天听下来,我也有三点感受,请大家再坐几分钟,听我唠叨几句。

第一点感受是青年学子广泛参与。本期论坛得到了青年法学工作者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在为期三个月的征文活动中收到了80多位青年学子提交的论文。而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篇论文都非常的规范,有人讲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直接拿出去发表,所有的文章一结集就可以出版。而在座很多博士生、博士后并没有任何发言人物,但都能够参与到最后,我想这种参与和坚持是对中国法学论坛的支持,是对中国法学会和中国政法大学合办这期论坛的支持,更是对青年人自己的支持。本期论坛的参与非常广泛,来自于全国51家法学科研单位,一共有12位主报告人,四位来自京外地区,一位来自澳门地区,不仅充分实现了论坛京内京外的互动,也初步实现了境内境外的互动。希望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在不久的将来能走进澳门,走进香港,走进台湾,甚至走出国门,实现法学研究上的两岸四地、三大法域之间的和全球化。这是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感受是四代交融。今天我们充分感觉到了中国法学界的新老交融。德高望重的江平先生不顾年迈劳累,不远百里赶到这里为年轻人的健康成长鼓与呼,再助推了一把力;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法学家中的杰出代表方流芳教授、朱景文教授、季卫东教授、马小红教授、范愉教授等诸位对年轻一代指点迷津;70前后可以说仍然属于年轻一代的张中秋教授、强世功教授、胡水君教授、余凌云教授、熊文钊教授、张生教授、郭锋教授、周汉华教授同80前后最新一代同场切磋,为80后一代树立了最能够学习的榜样,也是最有可能超越的目标。而在座的80前后的一代,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你们的才气逼人。我们感叹于你们的自信与谦虚、创新与传承兼具、文采与思想兼长。但是正如今天不少学者所说的,法律传统与法律移植、中国国情与普适价值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我们老中青新四代法学家,也不是台上与台下、上台与下台、后浪与前浪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伟大的法治事业中,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在台上。

第三点感受是无限感动。首先感动于老中青新四代法学家,赶到百里之外、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军都山,你们的这一义举,不仅激励年轻学子更加奋发有为,不仅为中国法治事业奉献了真知灼见,也是对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其次我们感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和专家牺牲了难得的休息时间前来指导、喝彩,充分表明法学道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法治建设道路上我们同行。第三,我们感动于中国政法大学对本期论坛法学青年的支持。筹备过程中黄进校长亲自指导,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昨天夜里他从上海赶到北京已经是凌晨一点半,就是为了能够参加今天的开幕式,迎接嘉宾,而柳经纬教授、杜学亮教授非常认真细致、辛苦、出色地承担了大量具体的筹备工作,跟我们通力合作为大家奉献了丰盛的法学大餐。 第四个感动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代表团。以季院长为团长的代表团,还有朱芒教授、李学尧教授,不仅积极地承担了第三期论坛的举办,而且今天一天都在会上听会、参与,其为学之道是年轻学子永远学习的模范。这样看来,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近年来迅速崛起,就不难理解了。最后要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法制日报社新闻部主任蒋安杰女士从百忙之中过来助阵,法制网的几位同志从早上七点半到现在为止一直在工作着,全天向全国进行图文直播。我想就是媒体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支持,就是在座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无声胜有声的支持,才使得我们论坛越办越好,才能实现我们举办论坛的宗旨,这就是催促法学新生代的诞生和成长,为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大家都很辛苦了,我现在宣布第二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