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勇:疫情防控中的“短缺”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发布日期:2020-02-08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邓勇

(邓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近期,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人民正全力以赴控制疫情,防护物资、医疗资源和生活物资的“短缺”现象是当前疫情防控中的突出问题。其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防护物资被一抢而空,并引发三大问题:一是部分人购得大量防护物资囤在家中备用,而另一部分人面临防护物资不够用又买不到的困境;二是部分人在普通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足以防护的情况下佩戴N95口罩,而另一部分人在需要使用N95口罩时却只能用普通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三是哄抬口罩价格、销售假口罩等违法现象严重。

第二,部分未感染疫情的市民在略有咳嗽或发热症状时,跑到定点医院做检查,造成对定点医院的“挤兑”,由此引发两种风险:一是健康的人在等待检查过程中有被感染的风险;二是真正需要接受检查和治疗的病人因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短期供应不足而未能获得及时检查和治疗。

第三,部分地区群众因恐慌而抢购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而超市日常备货量有限造成短期内的生活物资短缺。在超市紧急调货后,又因市民停止抢购而引发生活物资滞销,部分不可长期存储的生活物资将面临变质丢弃问题。

 

成因分析     

防护物资“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疫情爆发导致市场需求短期剧增,而供给端未提前做好应对,加大市场供给,且在防护物资“短缺”过程中,政府未能及时介入市场供给,未能及时实行按需分配管制政策,导致消息灵通、渠道广泛的人囤积了大量防护物资和高防护级别口罩。在防护物资市场监管中,因市场主体数量众多,有限的监管资源无法实现全覆盖式监管,导致哄抬口罩价格、销售假口罩等违法现象出现。

在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短缺”现象中,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仅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非必要就医行为集中爆发对医疗资源的“挤兑”。若能提前筛选出非必要就医行为,阻止这部分人前往定点医院就医,则将极大缓解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短缺”现象。

引发生活物资“短缺”现象的核心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即市民不知道生活物资的真实供给量,在谣言和情绪煽动下,市民会选择相信生活物资即将“短缺”,引发生活物资抢购潮。由于抢购潮引发市场需求的短期剧增,超市日常供应量不足以满足短期的巨大需求,引发临时性的生活物资“短缺”现象。在超市紧急调货后,市民因购得生活物资或得知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的消息后停止抢购,导致超市紧急调来的生活物资陷入滞销,其中蔬菜等保质期短的生活物资将面临变质丢弃问题。

 

治理对策     

针对防护物资“短缺”现象,笔者建议地方政府报请国务院,对全国防护物资供给端进行干预,实行国家统一收购和按需分配。具体操作方案为:第一,打破数据壁垒,将防护物资销售数据统一到一个或几个大数据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中,由该企业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各地区甚至各家庭口罩每日缺口情况。第二,测算防护物资生产企业产能、各地库存、境外调货能力,确定全国每日总供给量。第三,除按照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物资缺口采用政府直接划拨供应外,普通市民的防护物资采用集中网络销售配送模式分配,所得销售款纳入防疫专项财政资金,用于继续收购防护物资。第四,在防护物资销售中,采用市民自行到指定平台实名提交需求订单,由平台利用大数据识别出虚假需求订单。第五,对真实需求单,平台以保证每人有3天至7天防护物资的标准,根据需求紧急程度、提交需求单的顺序、现有市场供应量发货。第六,在疫情期间,全面禁止其他市场主体的防护物资销售行为,监管部门应将监管资源集中放在几家获得特许经营的平台上销售,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和售假行为。第七,建立统一信息披露平台,实行防护物资生产销售全过程公开,依靠群众力量对防护物资国家收购、划拨、销售过程进行监督。

针对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短缺”现象,建议发挥社区医院、互联网医院的作用,实行预分诊制度,要求患者在前往定点医院之前,先到社区医院或互联网医院进行预分诊,在社区医院或互联网医院确诊需进一步检查后才可以到定点医院检查。患者应当乘坐私家车或专用车辆前往定点医院检查,禁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赴诊过程中传染给他人。通过实施有效的预分诊制度,可以降低大量非必要的就医行为,避免因对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挤兑”而引发“短缺”现象。

针对生活物资“短缺”现象,笔者建议建立生活物资供给量定期披露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公众疑虑。同时,加大谣言举报奖励和辟谣力度,缩短信息传递链条,重点关注影响物价水平的谣言打击力度。

除上述措施外,建议建立统一工作沟通平台,缩短信息传递链条,降低沟通协调成本,以确保上述措施在实际实施中遇到体制机制障碍时能及时沟通、反馈、解决。同时,授予地方政府和具体工作部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建立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责制度,避免具体工作部门因怕担责而不敢决策、不敢创新、事事上报,进而导致防疫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开展。



责任编辑:薛应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