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探索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进路
发布日期:2021-01-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孙晓雷 韩煦(复旦大学团委)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于2018年9月发布了《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提出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深协同、强德能、拓渠道、促开放、立标准等8项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为新时代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提供了依据。202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高等院校作为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肩负培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以落实《意见》《规划》要求为具体指导,探索新时期高校青年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一、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时代意蕴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青年法治人才培养新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是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目标导向,完善和发展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法学教育。《规划》提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法学教育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作为新时代的法治人才,应当做到“修德”与“修法”并重,从理念、知识等层面精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理的内涵和实践运用,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的自觉性。

 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是以问题为导向,更加注重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法学教育须紧密联系贴合国家战略需求,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切实提高法治人才供给需求的耦合度。《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践工作者之间双向交流机制。”“知之不若行之”,法学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将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带入课堂,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更深入的学习思考,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是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法学教育。《规划》提出“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又不同于技术性实践,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文学科。因而,在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法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之外,更需培养青年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管理、金融、税务、计算机、知识产权等等其他学科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法学是一个涉及价值判断的学科。当法治人才服务于社会,运用其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价值判断。因此,在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明辨重大是非,正确理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是重塑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我国法学教育实践中一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尚待进一步融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往往由思政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与法学专业教学存在某种程度的割裂;另一方面,法学专业课程教师主要以知识教育为主,缺乏对于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所以,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亟需找准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融合点,将思政元素精准切入专业教育中,建构具有协同效应的“德法兼修”模式。

二是建构解决中国问题的话语体系。我国现代法律体系的构建早先主要学习苏联,晚近则多效仿德日英美。在历经法律移植及本土化过程中,法律概念、原则、逻辑乃至法律用语等都带有西方话语的痕迹。尽管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有利于推进中国法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国法学原创性不足,对于中国问题的关照不够的现象。因而,从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课堂教育与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脱节。所以,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亟需培养青年学生实证分析的能力,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三是培育创新融合的育人格局。当前,绝大多数法学教育资源尚停留于传统的法学原理,教学资源往往滞后于法治实践。《意见》提出“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写进教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这需要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治实际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同时,在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致力于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致力于青年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致力于国际规则的普及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变革的高层次法治人才。

三、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因而,新时代青年法治人才培养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

《规划》提出“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奉法者强则国强”。青年学生不仅是未来法治事业的建设者,更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法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理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培养学生对法治的坚定信仰。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