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暖的力量输送司法正义
发布日期:2013-10-16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陈卫东

  郝银钟教授的新作《刑事司法新思维——通过刑事和解实现恢复性正义、协商正义和底线正义》由人民法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是其主持的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6SFB1011)的最终研究成果。拜读之后,感觉一股学术新风扑面而来,感触良多。


传统刑事司法已陷入困境

  我认为,中国刑事司法确实需要新思维。正如银钟教授所言,中国的刑事司法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严格意义上讲,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成现代意义上的范式转换和模式转型。这个学术判断不是武断的,该书的论证很有说服力。从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传统刑事司法深受前苏联法学思想和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影响,超职权主义的纠问色彩相当浓厚,公权力缺失制衡体现于整个司法的全过程,公平正义也由公权力所垄断。尽管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以借鉴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司法文化为重点的大幅度司法改革,但是,中国刑事司法仍然以传统的惩罚正义、报复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严格信奉“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的古老天条,司法实践中往往重打击、轻保护,导致刑事司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受到严重贬抑,而片面打击犯罪的功能不断得到关注和强化,极易导致冤错案和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忽略和被告人重新犯罪率的居高不下,使得传统刑事司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公众从内心恐惧司法、更不信任司法,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往往受到社会普遍的质疑。我对银钟教授在后记里的感慨深以为然。在日益职业化的司法场域,思维的碎片化现象越来越冲击或刺激着公众的脆弱神经。
  事实上,当今社会,无论大的司法政策,还是小的个案分析,司法领域充满了争议和异议,很难达成群体性的共识,一些各说各话式的学术表象或者缺乏实际意义的作秀,替代了严肃的学术争鸣和职业化的行为规范,这无疑更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刑事司法的疑虑和责难。近年来,接连发生了多起恶意炒作司法案例的舆论事件,比如当前媒体热炒的某未成年人涉嫌轮奸案,本是严肃的司法过程和专业的法律问题,居然沦为斗嘴式的娱乐事件。诸如司法权威、法庭形象、律师操守、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家庭的个人隐私、事实真相、法律适用等严肃的法律和司法问题,都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发挥到了极致,各路推手把本案几乎渲染成了一部情色大片,这些乱象甚至绑架了主流民意,逐步滑向了全民狂欢、全民发泄和全民审判的广场或剧场之境地,如此环境下的刑事司法,无论结果如何,司法的公正、公信都受到严重的伤害。诸如此类的司法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理性的、正义的声音显得如此脆弱和卑微。如果正常的法律分析和司法评论越来越远离了学术原则和学术理性,远离了真相的探索,远离了正常的法律化逻辑思考和专业化的法学分析,而热衷于人格化、情绪化,则完全失去了学术争鸣和讨论的积极意义,只能称之为是一场各说各话式的司法游戏。由此所产生的低层次学术公共产品,即使堆积如山,对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司法文明、法治国建设几乎毫无裨益。事实证明,没有学术的共识和改革的合力,中国传统刑事司法注定将会更加艰难。尤其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法治国家、民主政治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刑事司法更是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现实困境,亟待借助新思维实现司法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总的来看,本书对传统刑事司法的反思和批判是客观全面、深刻透彻的,体现了银钟教授的一贯学术风格。


通过刑事和解破解困局


  对于如何破解传统刑事司法困局的路径选择,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但我认为这些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充分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刑事和解实现恢复性正义、协商正义和底线正义的学术新思维,我是非常赞同的。实际上,作为国际社会刑事司法领域的新思维,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近十几年来都共识性地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而在我国,相对于传统刑事司法理念,刑事和解某种意义上颠覆了传统司法场域的理念、思维范式、规范、制度,也包括司法实践、司法行为等。
  尽管如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司法实际部门对于刑事和解形成了鲜见的改革合力。事实上,全国多数地区都先后开展了刑事和解的试点或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只是因为立法的粗线条和认识上的差异,各地刑事和解的实践确实带有一定的盲动性和不规范性,甚至各行其是,有些改革措施逐步背离了刑事和解的价值追求,经验也是莫衷一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正本清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银钟教授顺利完成了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工作,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体系提出了理论依据及具体设想。本课题的重要学术价值在于,深刻揭示了刑事和解的本质,倡导以一种温暖的力量输送充分的司法正义,使恢复性正义、协商正义和底线正义取代惩罚正义、报复正义和恐吓正义,使传统刑事司法从一座孤岛演变成为公众普遍有序参与的大家庭,使公众不再对刑事司法感觉恐惧和厌恶,更愿意主动接近司法,具有难以匹敌的制度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本课题正是在反思传统刑事司法的现实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刑事和解的实践需要,借助于现代刑事法学、刑事被害人学、犯罪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以“加害人—被害人和解”为中心的全新司法理念和制度。总的来看,刑事和解制度是建立在批判传统司法基础上的新模式、新思维,是一种发展中的现代刑事法治理念。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刑事和解必将成为传统刑事司法模式的必要补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银钟教授既是学者,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高级法官,始终高度关注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拓展了应用法学的研究领域。多年来,银钟教授在该领域勤奋耕耘,其学术成果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刑事和解制度涉及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各地区刑事和解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总结,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改革目标和具体设想,对未来刑事和解制度的发展趋向进行了科学论证,既展现了该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不失学术的片面深刻性,相信该书一定会为国家刑事法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