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客观义务:理想与现实之间
发布日期:2014-10-22 来源:《检察日报》2014-10-16  作者:龙宗智

检察官作为现代国家刑罚制度中的基本角色,是达成国家刑罚权的要求与维系正当程序的需要交合之下的产物。在国家刑事法体制中,他所拥有的检控乃至侦查权力,使任何公民都可能成为刑事追诉的对象。对这种权力的警惕和担心使“客观义务”这类话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对检察官这一义务的主张和强调似也具有某种天然的正当性。

在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检察官作为“护法者”角色定位,使“客观义务”成为不可缺少的制度性随附。在英美法系尤其是美国,检察官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则使“寻求公正”(to seek justice or to do justice)的责任,即美国法中的“客观义务”,也成为重要的法概念。在我国检察制度之下,“客观义务”既可以为检察权包括法律监督权提供一种正当化依据,用以回答人们“谁来监督监督者”的疑问,又可以因其隐含的制度符号(超越性的司法官地位、居高临下的诉讼关照等),满足检察官的某种优越感。但是,法治观念、权利意识以及对安全感的需求日渐提升的社会公众,希望检察官拥有的主动性和压制性权力受到约束,“客观义务”正契合了社会公众的愿望。因此,“检察官客观义务”在当今中国的法律语言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在理论研究中颇受关注,已经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在实践中、在法庭上、在其他涉及检察权运用的场合,也常被提及。诚然,如《检察官客观义务论》中研究指出的,由于角色冲突、体制限制等因素,如同国外的实践,社会期许与现实图景还有一定差距。

《检察官客观义务论》一书对检察官客观义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梳理,写作中注意了几点:一是注意较为系统地比较研究。尤其是对历来欠缺的英美法中的客观义务问题,搜集第一手资料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介。二是注意理论分析的深度与新意。包括提出并分析客观义务的具体内容、法理根据和基本矛盾,系统探讨“客观义务”所涉及的检察权运用诸问题。同时,对公诉等相关问题也提出一些新的分析意见。三是关注检察实务,注意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品格。

该书基于对我国检察制度及其运作的长期研究与实务观察,剖析了司法实践中涉及检察官客观义务的主要问题。其中既有在履行客观取证、中立审查、追求公正判决、定罪救济、诉讼关照,以及正当程序维护责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也包括办案机制与方式、职业伦理、绩效考核等涉及检察权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并对客观义务形成基本制约的重要问题。在肯定检察官对客观义务的尊重,包括高度评价胥敬祥案办理、浙江“张高平叔侄”案昭雪等案件中检察官的作用外,也时有针砭现实弊端之言说。如侦查取证中的致罪偏向及不适当地采用威胁、欺骗、指供等取证方法,公诉权运用中的片面性与缺乏节制,大要案办理中的程序虚置,外部、内部权力要素对客观义务的妨碍,司法伦理的缺失,检察权运行机制的弊端,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对客观义务的不良影响等。直面现实,意在推动客观义务的实效化。

我国的检察制度,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其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的不同。因此,对于我国检察制度的研究,应当在当下特有的制度背景和框架下展开。检察官客观义务研究也不例外。所涉问题及其关联要素的特殊性,使得此项研究时生“形似而神不似”之感。不过,本土化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不应拒绝借鉴、运用成熟的法治经验和基本原理。例如,客观义务因检察官角色冲突而难以充分实现,因为“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也正是程序正义学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因此,客观义务的强调应当与外部制度的建设同步展开,且以后者为重,才是实现司法公正应行之道。

(本文为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检察官客观义务论》一书的自序,刊发时略有删节)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