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法学》编辑部、上海市社科联《学术月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法学期刊建设与中国法治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长宁校区交谊楼圆桌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参加会议。
郭为禄强调,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及法治现代化背景下,应当高度重视法学理论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法学期刊是法学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法学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法学期刊是一个学术平台,应当通过这个平台汇聚中国法学界最重要的一些思想,实现中国法治最重要的探索;法学杂志是一个人才宝库,应当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人才培养,特别鼓励青年学者、青年教师实现更高的学术志趣、学术追求。
叶青强调,法学期刊的创新发展对中国法学理论、法治实践来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法学期刊担负着中国法治发展的时代使命,为执政党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撑。此外,法学期刊建设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术话语及中国法治实践提供理论资源。为了伟大的民族事业,法律人、法学期刊人都应作出自己的贡献。
《法商研究》主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教授代表与会嘉宾讲话。姚莉教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发展,也极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在此背景下,法学研究从多维度开展。其中,法学期刊更是充当着重要角色,在这个前提下不断进行自我建设和自我完善。
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施伟东代表上海市法学会讲话。施会长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学术生产者的结构在慢慢发生变化,研究重点也发生变化,生产方式、后续学术成果输出或者传播也都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思考下一步发展方略。
会议共分为三个议题。上午议题为“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由何勤华教授主持,李树民主任、谢海定副主编、白岫云编审、徐澜波主编、吴岩主编、蒋安杰主任依次发言。
李树民主任认为,编辑人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稿件,保留编辑个体偏好,生产出好的法学公共产品;在法学公共性中寻找问题意识;完善编辑要素,做好编辑工作;保持对外审专家的尊重;保持编辑本人对编辑问题前沿性的认知与评价;认真撰写审读报告。谢海定副主编认为,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应当围绕“法治学术平台”这个核心展开。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关键词:一为“法治”,要坚持法治方向;二为“学术”,要从学术角度对法律实务进行关注;三为“平台”,法学期刊是法律人的期刊,是法律人的交流沟通的平台。白岫云编审主要就法学期刊的引领与规范作用问题展开论述。她认为,学术期刊可以积极引领学术研究,注意学术研究的规范化问题,鼓励学术思想创新。徐澜波主编认为,法学期刊的使命,一是关注现实问题;二是分析现实问题和现象背后的规律,这是办好法学期刊的保证。吴岩主编认为,法学期刊的使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繁荣法学,二是引领学术,三是培养新人,四是推进法治,五是服务现实。蒋安杰主任认为,法学期刊的使命是在世界大变局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实现法学期刊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交叉性、独特性和引领性的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是实现法学期刊时代使命的有效途径。
下午议题一为“法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由王申教授主持,施伟东主编、丁洁琳副主编、支振锋副主编、刘柱彬副主编、王博编审依次发言。施伟东主编认为,法学期刊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三点:发现、培养法学新人,注重培养青年作者团队;打造法学期刊传播生态,加强广泛合作;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兼收并蓄,基于中国法治实践、社会现实、法治文化,将符合人民需求的制度设计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丁洁琳副主编认为,法学期刊的创新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既要立足于本土国情,也要立足于世界环境,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实现期刊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科技发展对法学的影响;处理好基础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的关系;第四,处理好名家稿件和明星作者的稿件,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和成长,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支振锋副主编指出了理论范式创新的四个变化:从学院化到前沿化;从重议题化到重问题化;从学科化到交叉化,或者融合化;从国内化到国际化。刘柱彬副主编认为,法学期刊的发展与当前评价体系及相关制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引发了一些弊端;内外稿设计存在比例问题;查重软件产生负面影响;外审权力过大。王博编审认为,综合性文摘承担了跨学科交流的使命,因此应当更具包容性;人文和社科并非壁垒森严,期刊在选文时应让各类学术偏好的作者都能够有所展现,从而体现更多包容度。
下午议题二为“《法学》的国际化及其路径”,由姚莉副校长主持,赵万一主编、杨建军主编、尤陈俊副主编、李强编审、王鑫编审依次发言。赵万一主编认为,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建设应当处理好国内学术规范与国外学术规范,学术标准和国家文化输出,综合性、复合性知识与单一性知识,国际法和国内法四对关系。杨建军主编认为,中国法治创新对法学期刊提出了六点要求:中国的法治方案对法治发展提出了新模式。科技创新转换了法学研究的话语场境,引发了法律价值选择的重大疑难问题。改革开放需要中国法学做出更多的积极回应。社会多元发展需要法学交叉研究。执法司法事件需要法学学术研究。科技发展需要法学创新。尤陈俊副主编认为,法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学独特学科属性导致了法学期刊国际化存在一定难度。李强编审认为,法学期刊国际化建设应当在两个方面着力:一个是“引进来”,提高发文当中外文作者比例,以及在期刊具体运营方面引入一些国际因素;另一个是“走出去”,提高中国法学学术在国际地位,在国际上取得一定话语权。王鑫编审认为,法学学术评价应当保持开放性,保持开放性心态去容纳综合刊,防止法学刊物“内循环”;完善期刊评价指标,提高具有生命价值的文章产量。
研讨会闭幕式由《学术月刊》总编姜佑福教授总结。姜佑福认为,法学期刊建设应当同法治现代化背景相结合,并注重作者培养。法学期刊国际化建设应当是中国术语下的国际化。
《法学》编辑部副主编于改之教授主持对法学期刊各位嘉宾的大力支持,对各位师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研讨会对“法学期刊建设与中国法治创新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有益探讨,国内资深编审专家的真知灼见对推动法学期刊建设与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主任李树民、《法学研究》副主编谢海定、《中国法学》编审白岫云、《法商研究》主编姚莉、《政治与法律》主编徐澜波、《现代法学》主编赵万一、《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东方法学》主编施伟东、《法学论坛》主编吴岩、《法治日报》理论部主任蒋安杰、《比较法研究》副主编丁洁琳、《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支振锋、《法学评论》副主编刘柱彬、《法学家》副主编尤陈俊、《法学研究》编审李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审王博、《学术月刊》总编姜佑福、《学术月刊》编审王鑫、原《法学》主编何勤华、《法学》副主编于改之,以及《法学》编辑部的全体成员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