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和论坛为何总能引来法界顶流?
发布日期:2020-12-08 作者:宋韬

每年年底的博和法律论坛,与其说是刑事律师的盛会,不如说是法学学者、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期一会。 

除博和的老朋友外,今年的博和法律论坛,更是邀请到了法学界的铿锵玫瑰、引爆“人脸识别法律隐忧”舆论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刑法学界的青年翘楚、第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被学生封为“车神”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以及华政“老三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姚辉教授。

 1.png

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教授进行线上分享

1.png 

第十一届博和法律论坛现场

2020年12月6日,由上海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上海市普陀区法学会、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博和法律论坛如约在黄浦江畔举办,本次论坛以“交叉、界分、协调——民法典时代的罪与罚”为主题,聚焦民法典时代背景下刑民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每次看着设计精彩绝伦的议程设置,作为参会者,我总好奇:为什么博和法律论坛总能吸引来法学界的顶流参会?

1.png 

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

1.png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姚辉教授

博和汉商联姻

1.png 

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主任林东品


当我向林东品主任表露出这份好奇心时,旁边的王嵘律师慢悠悠地说:“这都是基于我们东品主任的人品呀”。

王嵘律师,在上海滩律师界少年成名,办理无数大要案,曾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荣获第三届“东方大律师”称号。同时,他的另一身份是上海律师辩论队总教头,他带领的上海律师队,二十余年来未尝败绩。目前,他身任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同时,也是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的“粤语歌王”。

第十一届博和法律论坛,对王嵘律师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他都是以客人的身份参会,而这次,是他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宴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和汉商新老朋友。

2020年11月9日,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与上海汉商律师事务所正式宣布合并。合并之后的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正式迈入百人大所行列。

1.png 

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

按律界金牌主持人、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刘桂明总编辑的话说,“这不仅是两位上海律协副会长的情投意合、也不仅仅是两位‘东方大律师’的惺惺相惜、更不仅仅是两位华政校友的情深意切、而是博和文化与汉商文化的浑然一体。”

儒雅、睿智、幽默、沉稳、严谨、平和、谦逊,是这两位“东方大律师”身上闪烁的共性。

正如王嵘律师所主张的律师职业“真善美”标准,律师应该追求美,即应该讲究仪态、风度和语言,努力给人以理性、平和的印象。是的,“歌王”做到了。

如果说仲悦所的加入,让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开启了规模化的2.0时代。那么,博和所与汉商所的强强联合,则让博和汉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启了博和汉商规模化的3.0时代。

而何为博和汉商文化,我认为,有以下五点:

1.png 

第十一届博和法律论坛现场

专业守正为基

如果要在律师界评选“学者型律所”,博和汉商一定榜上有名;如果要对国内律所进行低调度排名,博和汉商一定名列前茅;而如果统计疫情之年逆势上扬的律所,博和汉商是最好的一例。

专业高效、低调谦和、开放创新、包容共享,这是博和汉商文化的特质,是海派律师文化的精髓,也是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在律师行业的投射。

从奥运之年的3位创始人、6位律师、300平方米的办公室出发,到如今的百人律所,博和汉商整整走了十二年。

十二年间,博和汉商一直秉持着“忠于职守、恪尽厥职”的办所理念、始终坚持“博采众长、和合天下”的办所宗旨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博和汉商人的内心却始终坚守对业务、对专业的极致追求,永远把专业放在第一位。“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博和汉商人再合适不过。

师徒传承为本 

这种对于专业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博和汉商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在很多律所都在纠结要不要走公司化管理模式的时候,博和汉商却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传统的传帮带的师徒制。林东品主任认为,“师徒制、手把手教的模式,永远不会被行业淘汰。”

在今年无讼组织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律师行业绕不开的怪圈吗?”线上沙龙中,林东品主任的得意弟子、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思维律师对师徒制的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享。

1.png 

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思维律师

甚至在律所新人面试的时候,博和汉商的合伙人更倾向于考核面试者的价值观,也就是王嵘律师在开头提到的“人品”。

某种程度上来看,博和汉商对于律所新人的培养,已经不是在培养一名优秀的助理,而是在培养一个优秀的人。

目前,博和汉商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林东品、王嵘、黄志伟等业内元老为引领,以朱宇晖、马赛、王思维、朱海峰、谢向英、胡婧、葛蔓、熊江江、白树彩、余子晨、张翠翠、田思远、李冬颖、赖碧君、罗欢、朱旭望、吴向东、王凯、宋晨、薛宽、吕彪等为中坚力量,以随鲁辉、田宁宁、李瑞阳、白翔飞、李腾、谢海涛等为储备力量,以一大批具有优秀教育背景与综合能力的青年律师为新鲜血液的人才梯队架构。

正如林东品所言,“一个律师团队的品牌建设,必须要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使之后继有人。”

目前,博和汉商所三分之二的青年律师都是80、90后,博和汉商合伙人除了亲自带帮教新生代外,还全面推行了“三年学习期”的团队制下的带教制,并以开放式培训和内部训练提高青年律师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给他们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很多律所都在为代际传承问题头秃的时候,博和汉商人已经形成了老一辈全身心关怀年轻人、下一代全身心专注打磨专业能力的“和”文化。

这一点,从胡婧律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以及博和法律论坛现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

线上线下结合

不同于往届论坛的是,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将很多同行挡在了静安洲际酒店的门外,但也正是因为疫情,更多的同行参与到了论坛中。

本届博和法律论坛首次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虽然现场规模控制在150人以内,线上观看人数却达到了一万余人。正如丘吉尔所言,“不浪费任何一场危机,危机之下,更应当逆流而上”。可见,危机之中,也潜藏着更大的机遇。

也许,这也正是博和汉商能够在行业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能够逆势成长的秘诀所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也正因此,2020年“桂客年会”特地为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颁发了“年度律所成长奖”。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谢向英律师到现场领奖并进行主题发言。)

这种新颖的模式,也让很多参会嘉宾收获了自己的B站首秀。让更多的法律人在云端,聆听到了智者的思想。

其实,这并不是博和汉商在云端的第一次探索。早在疫情期间,博和汉商就推出了博和云学院之“刑辩新势代”系列微论坛、刑事法学者评析热点的“刑事法学名家巡礼”等系列活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穿越时空的行业交流。 

规模品牌并重

仲悦、汉商的加入,也让博和汉商认识到了规模化的重要性。从最初的刑事精品所、到后来的刑事法律服务、企业法律服务、行政法律服务三大拳头并举,再到目前的综合大所,博和汉商已经形成了16个业务部门,基本实现法律服务大类全覆盖的律所内部格局。

而最为可贵的一点是,这16个业务部门并不承担创收考核的压力,而只需要承担业务研究和业务培养的职能就好。那么,律所要发展,创收的压力去哪里了呢?答案是:高伙团队。

我粗浅揣测,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第一、可以让青年律师心无旁骛地专研案件本身;第二、可以促进不同领域律师之间在业务理论与实践中不断交流感悟、切磋技能,实现所内各领域专业律师的整体能力提升。

同时,这也意味着,可以将刑事团队的优秀经验向其他专业团队分享。那么,是否也可以将博和汉商的优秀经验向其它地区分享呢?正当我产生这个疑问时,上海博和汉商所刑事业务四部主任胡婧律师解答了我对于博和汉商规模化的好奇。

规模化与品牌,总是绕不开的两个行业话题。过去,博和汉商人认为,“专业、案件就是我们最好的品牌。”每一个案件,就是律师最好的广告。

然而,传统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了“信息茧房”之中,“酒香也怕巷子深”。认识到这一点后,博和汉商选择了“有质量的规模化”道路。翻译过来就是:做强是根本,做大是路径。

目前,博和汉商已经形成了“博和法律论坛、博和汉商判例研讨会、博和汉商讲坛”三位一体的博和三大王牌活动。

同时,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博和汉商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和汉商官方网站、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官方公众号、博和刑事微信公众号、每周刑事资讯要览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矩阵,以向更多的律界同仁传经送宝、与更多的律界同道交流心得、思想碰撞。

专业学术前瞻

从2008年建所到现在,十二年间,博和汉商持续举办十一届博和法律论坛,始终聚焦刑事法领域。

从第一届的“平安世博 预防犯罪——涉黑犯罪问题理论研讨会”;第二届的“交流 合作 创新 发展”论坛;第三届的“信念 责任 创新 发展”论坛;第四届的“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暨《企业常见刑事法律风险防控操作指引》首发式”;第五届的“改革 机遇 使命——司法改革与刑事辩护”论坛;第六届的“理解 适用 提升——《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论动向与实践探索”论坛;第七届的“探索 创新 运用——大数据时代的刑法理论与实践”论坛;第八届的“理念 制度 实践——97《刑法》颁行二十年回顾与展望”高峰论坛;第九届的“反思 规范 促进——优化营商环境与刑事司法保障”高峰论坛;第十届的“立场 冲突 共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刑事司法与律师参与”高峰论坛,到今年的“交叉 界分 协调——民法典时代的罪与罚”高峰论坛。十二年间十一届论坛,为国内上万名刑辩律师、刑事同仁不断搭台,编导了一出出精彩的刑辩大戏。

综合以上议题,我们可以看出博和法律论坛的三大特性,即专业性、学术性、前瞻性。

每一次的议题,都是当年刑辩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刑事立法历史的见证。

同样,每一次的议题设置,都是在合伙人不断的观点碰撞中闪耀出的火花。

刑事辩护,本来就是一种争论与说服的艺术。

而在这一次次的争论中,定位越辩越明,议题越辩越精彩,体现出的,正是博和汉商作为一家“学者型律所”对待学术的审慎态度。而被说服后“妥协”的过程,也体现出了博和汉商的“和”文化。毕竟,章程中有约定,管委会成员之间互为“AB面”,就是要互帮互助嘛。

关于本次论坛的详细报道,可参考律新社《线下线上同步直播约万人“围观”!第十一届博和法律论坛干货满满》一文。

而更为详细的报道,还请关注《民主与法制》周刊封面聚焦的深度报道。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