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法论坛成功举办
以”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影响“为题
发布日期:2021-03-23 来源: 北京大学法学院

3月16日,北大社会法论坛系列讲座第65期“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影响”于北京大学三教105成功举办,该论坛由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叶静漪教授主持,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林燕玲老师主讲。本次讲座是2021年春季学期法学院研究生课程“劳动法专题与社会保障法专题”的组成部分,除选课同学之外,还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林燕玲老师首先回顾了其二十多年来对国际劳动法的研究历程,并就国际劳动法的概念、作用、地位等基本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交流。她指出,国际劳动法,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在国际劳工权益保障等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我国研究和解决劳动、社会等领域的诸多问题也提供了重要指引和借鉴。而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应该加强对国际劳动法的研究,为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劳工标准,为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面对贸易与投资协定中的劳工标准提供理论支撑。

随后,林燕玲老师对国际劳工组织百年发展中的历史贡献进行了阐述。她强调,国际劳工组织是基于人道主义和促进世界和平、提供良好竞争环境建立的。国际劳工组织成功地建立了国家劳动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的联系;创造了调整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和社会对话,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制定和推动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形成了基本劳工公约、治理劳工公约、技术劳工公约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经济全球化下提出体面劳动,回应各国劳动者的普遍需求;站在百年的十字路口,通过了关于劳动世界未来工作的《百年宣言》,引导世界关注工作的未来。

在“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影响”一节,林燕玲老师指出,我国在1920年即加入国际劳工组织,属于第一批成员国。而在我国国内的劳动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中,国际劳工标准也发挥了重要影响:第一,我国吸纳国际劳工组织劳资合作、三方性原则、社会对话、体面劳动等理念,并成为首个由国家元首阐述体面劳动的国家;第二,我国吸收借鉴国际劳工标准,建立和发展了中国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特别是在职业安全卫生、劳动管理和就业政策等方面;第三,我国将履行义务与创新相结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方协商机制,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第四,参照国际劳工标准,强化了对不同群体劳动者,特别是弱势群体劳动者和劳务派遣工的保护;第五,利用国际劳工组织平台,我国得以密切关注劳动世界的全球治理相关议题。

此外,林燕玲老师针对“中国加入CPTPP和中欧投资协议签署背景下劳工标准的挑战和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劳工标准纳入全球贸易规则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作为已经签署CPTPP协议的国家,越南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国情,其在劳工标准上所采取的立场和观点无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对此,我们应转变观念,变回避为直面;建立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研究队伍;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叶静漪老师对本次国际劳工标准专题讲座进行了评议。她感谢林燕玲老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国际劳动法领域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国际劳工标准对国内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的重要影响,并希望同学们将其与自身的专题研究任务相结合,更加全面地看待相关制度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到场同学与林燕玲老师合影留念,并进行了交流互动。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国际劳动法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直观感受了国际劳工法律制度与国内劳动法的紧密联系,收获颇丰。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