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的法律、 语言与翻译:跨学科视角”论坛举办
发布日期:2021-07-16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

7月3日上午,第十二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明珠楼举行。大赛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得到法律及翻译爱好者的踊跃支持,共收到来自学生、教师、律师、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公司职员、翻译从业者、自由职业者等1949名选手的答卷,参赛人数又创新高。大赛共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8名和优胜奖12名。华东政法大学闵雨晨同学获特等奖。颁奖典礼由外语学院宋丽珏副院长主持。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教授向出席典礼及论坛的各位领导、学者及专家表示诚挚谢意,也向各位“华政杯”获奖选手表示衷心祝贺。他表示,华东政法大学长期以来坚持“以法学立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他指出,外语学院近年来先后召开了一系列高端学术研究论坛,组织实施并搭建法律翻译智能平台以及即将揭牌的中国涉外法治话语研究中心,不断扩展法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范围和层次,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他也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中外文的翻译,而法律翻译更是“现代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这一平台,推进法律翻译教育,为我国培育更多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的人才。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刚毅在肯定“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蓬勃发展的同时指出,华政外语学院积极进取,在培养“外语+法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特色显著。他强调,话语即权力,话语构建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离不开翻译工作的支持,而准确传达中国法律、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也离不开法律翻译。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做好法律翻译研究,落实法律翻译实践,坚持正确的政治取向,发掘好法律翻译的精华。作为全国性法律翻译大赛,“华政杯”为选拔和培养高端法律翻译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继续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平台优势,为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话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并表示中国翻译协会愿继续与各大高校、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法律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

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表示,多年来上海市法学会与华东政法大学就法律翻译这一领域有着良好深入合作,见证了“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的进步与成长;在涉外人才库建设、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现场同传、会议材料翻译、《东方法学》优秀作品外译及高翻团队的建设等方面均得到华东政法大学的大力支持。正值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法律翻译大有可为。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涉外法治建设前列。他指出,未来上海市法学会将一如既往支持“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推动赛事再上新台阶,持续推进双方良好合作,共同投身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法治发展,肩负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上海司法局副局长罗培新教授作“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世行营商环境磋商工作体会”发言,肯定了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在法律翻译领域的影响力,并指出“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在传统塑造、文化培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他在介绍华政外语学院宋丽珏、董翔等参与的2022世行营商环境磋商上海核验材料英文校译工作情况时,进一步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进行磋商工作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与方法论。他强调,磋商及翻译工作须在价值判断时坚持守正原则,在方法选择时坚持尊重原则、谨遵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黄爱武从实务部门角度出发,就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想法。黄爱武表达了对涉外法律人才的热切期盼和对外语学院贯彻法律翻译培养工作的赞赏。同时指出,当前涉外法律人才市场需求仍未得到满足,涉外法律人才仍然存在地区分配不均、业务领域不够广泛、语言掌握能力不够精进的问题。由此,黄爱武就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强调,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一是发挥各单位优势,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与对接。二是借助“走出去”平台,鼓励广大涉外法律人才不断进取,并提出自己的构想与想法。三是依托自贸区平台,创造中外律师事务所合作联营机制,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及中国涉外法律事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赵军峰教授在线上进行精彩发言。作为“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的主办方之一,赵军峰指出,近期开展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专业学位进一步体现专业培养要求,强化专业学位行业需求导向,重视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结合度。他强调,推进专业学位进一步发展,离不开行业、高校的引导,需要各方发挥主体作用。他最后肯定了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并祝福外语学院在法律翻译领域继续取得佳绩。

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代表本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组委会致辞。她表示,外语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同时指出“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走过十二载,影响力不断提升,规模持续扩大,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本次大赛初赛试题既包含社会热点话题,又聚焦法学研究新动态,决赛则借助学院语料库数据平台举办,实现了科技与翻译的联姻。余素青强调,当前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学院将牢记初心与使命,用好“法律”“翻译”两张王牌,力争创造更多佳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传播中国法治声音,创新对外话语体系,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与会专家分别宣布各奖项获奖情况,并对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与美好祝愿。应培礼为特等奖获得者闵雨晨同学颁奖。

闵雨晨代表全体参赛选手向大赛组委会与各位专家老师表达了真挚感谢,并从自身学习经历出发,针对法律英语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提到,学好法律翻译首要应当把握法律英语的特点,同时也要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感悟,坚持积累学习,学会使用法律英语相关工具书。闵同学也表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让国际法律舞台聆听更多的中国声音。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叶芳律师为特等奖获得者闵雨晨同学颁发兼职译员证书。

颁奖仪式之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厉蓓,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叶芳律师和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源进行嘉宾发言。

厉蓓以“学好法律英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题发表演讲,为十二年来华政与华政外院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战略”点赞。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指出涉外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高水平法律英语人才的培养,司法外事岗位、国际司法交流工作与涉外话语研究需要强大的法律知识储备与过硬的英文能力。在涉外法治话语建设上,法律与英语具有不谋而合的逻辑关系,复合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将为涉外法治话语建设工作夯实基础。中外法律的差异性、世界的多元性、国际区域交往的频繁与密切性、国际规则制定的复杂性,为更高层次的涉外工作提出挑战,这需要我们尤其是青年人做好充分准备,拥有责任感与使命感。

叶芳以“法律翻译——不问西东”为主题,分享了自身与“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的源远关联。首届“华政杯”特等奖获得者目前正在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工作。她简要介绍了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的历史,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举措下,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享有良好声誉。她指出,上海对法律翻译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需要层出不穷的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而外语学院的培养计划正中了这种需求。她还从个人的从业经历与学习历程出发,以小见大,阐述中外文化的差异性,认为各位从业者应用好已有文化工具,充分发挥法律翻译的专业性,不断创造新的成就。

**源围绕法律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展开,简单介绍了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概况,集团作为主要运营方,全程参与上海世博会的运营管理,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品质极高。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致力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人才培训、组织发展、翻译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她指出,如今谈论职业规划仍有必要,自我主导、知己知彼是迈向未来成功之路的起点。首先,“知己”是值得所有人终身学习的命题;其次,“知彼”意味着组织对人才的评价与选拔。知己能帮助个人塑造自我主导的就业观念,知彼则有助于个人修炼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宋丽珏对本届大赛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她表示十二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是一个地支轮回,从2010年已丑年到2021年辛丑年,“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法学界、外语界及法律翻译业界共同参与的标杆赛事,取得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法律翻译不仅是沟通中西法律世界的桥梁,也是推动我国法治进入现代化的纽带。本届翻译大赛共有50人入围决赛,在激烈角逐后评出了各项奖项。

颁奖典礼下半场,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世界法律口译与翻译协会会长、浙江大学程乐教授,上海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屈文生教授进行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由外语学院曹嬿副院长主持。

张法连发表“新时代背景下法律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主旨发言。他谈到,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要引领世界发展,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法律翻译;要实现强国,也必须具备强大且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一切都说明当代法律翻译人才培养使命在肩。他指出,目前各高校在法律英语相关学科建设方面仍存在误区,法律英语并非英语与法律的简单结合,而是听说读写译的有机组合。而对于翻译来说,有翻译的标准,并没有标准的翻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须坚持依法翻译原则,避免误译错译,加强个人汉语修养,同时加强政治学习,不断精进翻译水平。

程乐发表“法律翻译——社会符号学阐释”主旨演讲,首先结合个人学习经历与实践经历,阐述了法律英语与法律语言的重要性。他指出,“社会符号学”具有深刻内涵,作为一个整体,不同的符号具有不同的特性与意义。译者在法律翻译实践中,须弄清弄懂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为何翻译,在理论层面,应从时空角度理解法律翻译中的社会符号学,并以动产、不动产的翻译等实例进行进一步阐释。他希望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继续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

屈文生发表“民法典翻译的历史与比较研究视角”主题发言,回忆了十二年前组织策划“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的经历,并对大赛十二年来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表示赞赏。他分享了《民法典》翻译工作经历的感想,同时指出《民法典》的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技术上的讨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与比较考察,以欧洲的法律话语实践为镜鉴,发现《民法典》英译的意义。此外,更需要以欧盟、美国与中国香港地区的法律翻译作为参照,关注“四大主题”,即两个大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讲好法治中国故事。换言之,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发现《民法典》英译的意义。他强调,我们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于2010年12月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共有4000余名来自近200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已工作的青年法律翻译从业者、爱好者参赛。大赛影响日益增大。本届大赛由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BTI)教学协作组、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MTI教育中心、法律翻译研究所、法律语言学研究所承办,上海市法学会、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法治日报社、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中国分会(CIOL China Association)、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协办。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目前设有英语、日语、翻译、德语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翻译专业硕士和法学理论硕士点。教学和科研并重,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教师博士在读和博士学位占比达58%。学院凭借学校雄厚的法学教育实力和地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从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外语与法律、经贸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外语与法商的紧密结合,为国家机关部委及涉外部门、国内外律师行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赵子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