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建设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的知识产权强国内容等均提出了相关要求。
为了更好地解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并讨论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3月17日,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与《暨南学报》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研讨会。共邀请三十余位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主讲发言。暨南大学社科处潘启亮处长主持开幕式。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指出,暨南大学于2004年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知识产权学院,2011年,学校将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合并,获批了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201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与暨南大学签署了共建广州知识产权人才基地的协议,建一栋知识产权人才大楼,致力于培养和培训全科型、复合型、高端型的知识产权人才。他表示,恰逢知识产权大楼建成准备启动入驻之际召开本次会议,也为了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基地建设。本次会议围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实施过程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展开讨论,助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论坛的成功召开必将对国家知识产权的建设以及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田教授围绕“知识产权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作了会议的主旨发言。他表示,首先需客观认识新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性质及其作用,此次中共中央发布本《战略纲要》反映了国家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提升;其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推动上一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果;第三,要科学理性地处理好新的知识产权战略问题,尊重自然法则、经济规律、逻辑和人性;最后,他强调,还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公权与私权、国企和私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述内容均关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发展。
第一阶段的主题是对《纲要》的宏观解读,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徐瑄院长主持,演讲嘉宾易继明、李顺德、李明德、张平、孔祥俊教授先后做了发言。
“本《纲要》有几大特点,其中第一个特点是以现代化的治理为核心。其中的保护体系、运营机制、人文社会环境、国际参与等都是围绕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开展的。”参加《纲要》制定诸多工作的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易继明教授进一步指出,“第二个特点是在保护体系方面提出协同的大保护格局;而后是国际参与方面,第四是本《纲要》明确提出了动态的机制,比如动态的调整机制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李顺德教授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中的制度完善”出发进行了主讲发言。他指出,在国家众多发展战略纲要当中,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最根本的。本《纲要》进一步明晰了其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系,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依法保护。总结而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最根本的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保障,而《纲要》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未来15年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
“《纲要》一共分为九大内容,其中第五项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措施,最终真正要把知识产权制度实施到原始的初衷是未来知识产权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张平教授表示,“不论是在国际的竞争中还是国内市场的诉讼中,知识产权应在市场的实战方面有较高水平的运用能力,其最终的目标是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上海交通大学孔祥俊教授指出,在《纲要》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保护适度,防止极端化和片面化,更要防止保护过度与保护不足。此外,知识产权保护要有阶段性差异,政策措施、法律等均要符合阶段性需求。同时,也应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化和区域的差别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都是一个标准,而要恰当地适合各种产业,对不同知识产权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保护。
本次会议共邀请了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演讲嘉宾,会议围绕《纲要》的宏观解读、《纲要》知识产权制度认知阐释、《纲要》的知识产权强保护、《纲要》中的疑难问题解析以及《纲要》中的知识产权前沿问题五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后续知产财经将把各位演讲嘉宾的发言内容整理成文并陆续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