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举办
发布日期:2022-11-15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11月5-6日,第二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本次论坛由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四川大学法学院、教育部证据科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证据科学》杂志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43位博士生和博士后作了主题报告,20位教师进行了论文点评,线下、线上共四百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第二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举办)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中主持,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旭致开幕辞。三位教授对此次论坛在线上线下圆满开幕表示祝贺,并对与会学者、专家、同学的参与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期待在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证据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结合论坛征文主题和证据科学总体发展趋势,本次论坛共分为十个单元,所含主题既有关于证据科学的域内探索,又有域外观察,有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思考,有法学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也有学科交叉的尝试。

11月5日,论坛聚焦于证据法基础理论、证据法的域外视角、庭审实质化的证据问题、法庭科学与证据法的实证研究五个主题,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就最佳解释推论、印证证明、经验法则、物证鉴定、证据属性等问题进行了分享。在发言同学结束主题发言后,由评议教授从研究方法、概念界定、材料应用等视角对其进行点评。在自由提问环节,各位老师与同学就排除合理怀疑的现实适用情况、重新鉴定的界定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1月6日,论坛将视野转向司法证明问题、新型证据运用问题、数字化时代的证据法学、民事证据以及科学证据问题。发言同学讨论了网络犯罪中的证明困境、技术调查报告的应用风险、人工智能证据问题、大数据证明、民事法定证据种类、DNA证据和事实推理结构等多个问题。在评议环节,各位教授从写作方法、问题意识、题目提炼、论文观点等角度作出了详细的点评并发表个人见解。

闭幕式由左卫民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林静宣读了获奖名单,由教授张保生、王旭、纪格非、刘鑫、王元凤、副教授郑飞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张保生对本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论坛进行总结发言。

张保生首先对积极响应征文投稿的博士生、博士后和点评专家以及四川大学法学院表示了衷心感谢。随后,他以“D”“E”“F”为主题词,概述了本届会议论文主题从2015年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单一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向可采性规则和司法证明研究所呈现的可喜发展变化(Development),讲述了证据科学(Evidence science)的发展历程。最后,他在未来希望(Future hopes)中提到了三点:一是中国证据科学发展的希望寄托在青年博士生博士后身上;二是要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己任,深入开展证据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引领社会发展,通过理念更新推动制度创新;三是证据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责任编辑:谭则章


责任编辑:普通编辑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