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法院研究院在沪召开“生成式法律大模型”专题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刘典

7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智慧法院研究院、人民法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研究基地、上海市法学会公司法务研究会联合承办的“生成式法律大模型”专题研讨会在沪召开。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奇伟、科技部“智慧司法”技术总师许建峰、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祥青、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郑成良等莅临本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智慧法院研究院院长顾锋指导会议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兴浩出席活动并致辞。

“生成式法律大模型”专题研讨会会议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科大讯飞、中兴通讯、通达海、新视云、华院计算、翰海科技、思贤科技、法研宝等业界单位专家,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法院研究院推进“跨学科工文交叉”“有组织科研”的大团队核心成员,覆盖来自凯原法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和科研骨干共计4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郭延军主持开幕式。

  推进法律垂直领域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兴浩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蒋兴浩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一直紧跟时代发展、追求卓越进步、勇担国家民族大任。围绕服务国家人工智能的重大发展战略,学校组织工文交叉力量,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大语言模型智能化研究。“生成式法律大模型”专题研讨会的举办,是学校进一步深化推进法律垂直领域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重要创新。

  陈奇伟提出,要适当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生成式”的科学内涵,从单纯的内容生成延伸到对用户能力的重塑,特别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要充分运用智慧法院“一张网系统建设”的重大机遇,协同组织优势力量开展产学研集智攻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司法的深度融合作出贡献。

  施伟东对法律大模型研发分享了三点意见。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演进方向,而以法律领域为代表的垂直大模型的不断积累,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商用法律大模型研发是未来研究重点,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上海市法学会长期关注和推动人工智能、智慧法治等相关研究,积累了大量中文法律法学语料,愿与上海交大开展进一步合作,在数据、算法等方面开展针对性、高质量预训练,争取尽快让模型获得无监督学习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法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民法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杨力介绍了智慧司法实验室的最新进展。杨力提出,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实验室发挥大学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优势,瞄准智慧司法关键领域,推动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文交叉”6个教育部A类一级学科展开有组织科研,形成以司法信息学研究为理论基础,智慧司法体系工程、数字资产化与利用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格局,已在智能司法精细化执行协同、法检司数据可信交互、重点案由智能裁判辅助、数字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基于人案物数据融合的司法管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产学研用成果。

  推动生成式法律大模型研究走向深入

  专题研讨的主题报告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法院研究院院长助理衣俊霖主持。许建峰以“不断完善生成式法律大模型 促进以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发展”为主题进行报告。他提出,司法数据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脑已经成为司法人工智能的主要基础和核心引擎,为司法人工智能在服务的广度、深度、能效和时效等方面的大幅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生成式法律大模型”的垂直领域展开纵深研发提供了重要前提。鉴于法律大模型研究高度依赖于数据集质量,需要加强对通用信息度量方法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数据集质量评估提供更多的定量手段,推动司法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降本增效。

  科大讯飞司法业务部总监孔维骏以“科大讯飞认知大模型阶段成果”为题,对科大讯飞聚焦大模型在司法领域应用作了系统介绍。他表示,大模型技术实现了语言智能的智慧涌现,并从大模型特性、大模型技术实现等方面对大模型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诠释,提出认知大模型能够全方位助力司法智能化水平提升,依托大模型,既能够不断优化法律服务,践行司法为民,亦能强化辅助办案,不断提高审判质效。

  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法院研究院副院长金耀辉以“可信的大语言模型:训练、推理及评测”为题进行报告,对国内外大模型技术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共性技术和前沿动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述,着重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以及科技伦理等方面面临的诸多技术和法律风险。报告提出大语言模型在可信基础模型、可信数据集以及可信训练框架三方面的发展方向,并从训练、推理、评测以及开源许可四个维度入手,对大语言训练模型的全流程开源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自由交流环节,黄祥青针对司法规律与信息本质的内在关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二级巡视员曹红星就推动生成式法律大模型研究的三个核心步骤,南京通达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国以法律大模型在智慧司法的若干场景应用,江苏新视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海燕从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的技术路线,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卫华针对生成式法律大模型在诉源治理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蒋红珍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政规制,上海交通大学法律与认知科学实验室教授李学尧从法学界对计算法学认知的三个平行世界,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与安全学院教授孙锬锋从大模型发展的安全与伦理挑战,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许岩岩从相邻学科领域的大模型研究范式,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林从数理统计对大模型算法集约和验证方式等不同视角,对生成式法律大模型的应用、风险、发展前景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最后,许建峰肯定了本次会议展开文工交叉、产研结合研讨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推动了生成式法律大模型的深入研究。会议达成三点共识:第一,生成式大模型将对法律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其发展具有广阔空间;第二,大模型在通用及法律领域的应用上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应当坚持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和辅助性定位;第三,在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关键决策应用上审慎,避免引发难以预料的安全挑战和道德风险。许建峰提出,面对大模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从法律和技术两个维度作出回应,期待研究者和实践者携手深入思考和共同探索。


关键词:智慧法院;生成式法律大模型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