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治论坛·2023暨“世界现代化与中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23-11-06 来源:中国法学网

2023年11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主办的“涉外法治论坛·2023暨世界现代化与中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局长杜亚玲,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陈雨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出席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丁赛主持开幕式。

image.png

会议现场

张苏军表示,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工作多次做出了重要指示。我们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加快涉外法治工作的战略布局;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法治理论和实践意义;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队伍建设。当前,建好用好国家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刻不容缓。作为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长期注重发挥党中央法治研究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围绕中美经贸法律关系、法治“一带一路”建设、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建设、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论坛的举办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及其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搭建涉外法治学术交流共同体平台、协力推进涉外法治研究的良好举措。

image.png

陈雨松提出,深刻认识和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们主动敞开国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有机结合的成功之路。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成为对接和参与塑造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我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有力抓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开放合作,扩大朋友圈。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就在相关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当前加强对外开放工作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摸准吃透国际经贸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有效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同样离不开国际法所和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的支持,希望学界能够进一步建言献策、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产出更多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

image.png

莫纪宏表示,涉外法治工作涉及国内法、外国法、国际法等不同领域,在国家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一直是开展涉外法治研究的重镇,2021年国际法研究所成立涉外法治研究中心,2022年4月入选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2023年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涉外法治优势学科。我们本着务实创新的原则,扎根于涉外法治建设的实际提炼重大涉外法治理论问题,努力建设国家亟需、贯通中外、资政育人、引领发展的涉外法治研究平台。近年来,我国走出国门的企业和公民越来越多,运用法治手段保证企业合规经营、有效维护海外中国机构、企业和公民的安全与利益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国际法所依托“一带一路”法律风险防范与法律机制构建重大调研项目,组织专家赴多个国家广泛调研,撰写包括“一带一路”法治文库在内的系列研究成果,推进“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建设,不仅着力于理论研究,还直接投身涉外法治建设。16家国家级涉外法治建设基地应通力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进相关研究,为中国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丁赛副所长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围绕如何“建好用好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莫纪宏,复旦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张乃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 WTO 研究会副会长韩立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涉外法治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左海聪,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寿平,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黄志雄,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教授陈咏梅,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国际法研究》编辑部主任曲相霏就各自参与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建设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经验研讨。大家分享了各自所在的研究基地在宏观思路、组织体制、课题项目、学术活动、人才培育、期刊数据库建设、对外合作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也对当前基地建设面临的配套性、复合性、协同性不足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十分必要,有利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国际法所组织此次论坛为大家搭建涉外法治研究共同体平台可谓正当其时,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image.png

image.png

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指导单位的领导专家在听取了研究基地经验研讨后,也对基地的未来建设发展提出了建议。

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局长杜亚玲表示,司法部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将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不断为涉外法律体系建设奠定四梁八柱。我们将不断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保障能力,深化法治国际交流合作,切实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家级涉外法治基地是集聚人才资源、深化战略研究、服务重大决策的科研创新平台,应当把握好涉外法治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做出理论界应有的贡献,要进一步加强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法理阐释,加强新兴领域、前沿领域、热点领域研究,加强国内法的域外适用研究。司法部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研究基地建设,为基地搭好国内和国际平台,让专家们充分展现研究成果和学者风采,扩大中国法治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法治的故事。

image.png


主旨报告环节由莫纪宏研究员主持。

image.png

张乃根教授在题为“‘一带一路’视域下《对外关系法》的调整对象”的发言中认为,《对外关系法》是涉外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国内立法但具有国际性。对外关系既有合作也有斗争,“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对外关系法》侧重对外合作关系。以“一带一路”对外合作关系为例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对外关系法》的调整对象。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刘敬东研究员在题为“法治‘一带一路’对国际法治创新的路径”的发言中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在给中国及共建国家提供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因特质性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可从建立重大项目公开制度及相关配套机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法律领域的深入合作、建立解决规则“碎片化”问题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着力防范化解,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辟全新法治路径。

image.png

韩立余教授在题为“从中国到中国——诸子百家与当代国际法”的发言中表示,中国文化有着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诸子百家思想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国智慧,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涉外法治实践中应当注重从经过时代检验沉淀下来的诸子百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古人,但不能苛求古人,应当注重思想演变提供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image.png

左海聪教授在题为“外国国家豁免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提出,外国国家豁免法是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外国国家豁免法,其制定和实施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公民和企业的民商事权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研究认定国家行为属于商业行为的标准、认定国家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的标准,以及仲裁管辖例外问题。

image.png

李寿平教授在题为“新时代中国《外国国家豁免法》及其制度创新”的发言中表示,外国国家豁免法在立法框架以及制度层面都有很多创新之处,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未来在国际法治和涉外法治实践中也将是重要的手段。这部法律同时具有司法和外交、域外和域内适用的双重属性,实现了国家豁免法律的体系化、统一化,顺应了限制豁免的重要趋势,有助于实现国家主权原则和中国法域外适用之间的平衡。

image.png

黄志雄教授在题为“网络主权的国际博弈与中国立场”的发言中认为,网络空间的建章立制,筑基于一般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制度,同时又必然顺应网络空间特征进行调适、发展、变革。主权原则这项一般国际法的基石性原则,在网络空间虽然面临着碎片化状态的挑战,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是网络主权政治理念的倡导者,应注重阐释并切实运用网络主权的法理,约束危害国家利益的特定网络行为。

image.png

主题研讨共设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为“对外关系法治化的理念与路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彦担任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黄晋和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朱明新担任评议人。

image.png

孙世彦担任主持人

image.png

黄晋担任评议人

image.png

朱明新担任评议人

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赵骏教授以“涉外法治建设的宏观图景与发展路径”为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蔡从燕以“关于《对外关系法》的六点评论”为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淋鑫以“论中国对外关系法体系的构建——以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出发点”为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韩永红以“中澳《对外关系法》比较研究”为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谢海霞以“从对外关系法治化看‘适当措施’的含义”为题,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银红武以“中国《对外关系法》的全球治理观阐释”为题,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刘彬以“‘复杂条约’视角下条约入宪论的再定位”为题作精彩发言。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为法治“一带一路”的探索与构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公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蒋小红担任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国际公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郝鲁怡和青岛大学副教授纪林繁担任评议人。


image.png

蒋小红担任主持人

image.png

郝鲁怡担任评议人

image.png

纪林繁担任评议人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范晓波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绿色发展议题”为题,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陈咏梅以“欧盟反跨境补贴措施法律问题审思”为题,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生以“国际投资协定深度调整背景下中国与中亚投资协定的升级”为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文华以“中国刑法域外适用中的问题研究”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文亮以“《外国国家豁免法》与《民事诉讼法》的衔接与协调”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西霞以“涉外法治视角下两项强迫劳动公约在我国实施的若干思考”为题,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秀娜以“产链供应链安全维度的法律域外适用”为题作精彩发言。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刘小妹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涉外法治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敬东作总结发言。刘敬东表示,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建设意义重大,任务光荣艰巨,涉外法治研究热潮澎湃,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对外关系等诸多鲜活的实践召唤着国际法学人以问题为导向,扎实而非浅薄、全面而非片面、理性而非任性、实用而非哗众取宠地研究实践中最为重大的国际法和涉外法治问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image.png

本次论坛由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涉外法治优势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和《国际法研究》编辑部联合承办。论坛主题鲜明,交流充分,讨论热烈,建立了长效多元的联络合作机制,在基地交流和学术研讨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圆满成功。

image.png

撰稿:中国法学网

摄影:徐娟



责任编辑:李怡茹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