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举办涉外法治论坛·2023青年沙龙,青年沙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孙南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谭观福、林强担任联席主持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外交学院、中南大学等知名院校的青年学者以及部分资深学者参与了此次沙龙。
中山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捷的报告主题为“对外关系法治化的中国模式”。她通过论证对外关系法的全球趋势,比较传统涉外法与对外关系法的规制范围与界定因素,提出我国对外关系法治化的特殊价值。
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范晓宇的报告主题为“涉经济制裁投资争端中的国家安全抗辩”。她认为国家安全条款的“自决性”等特征,不能使国家安全行动完全免于审查。在安全内涵泛化和条款被滥用之际,引入实质性审查确有必要。
外交学院法律外交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晓杰的报告主题为“外交介入国家豁免案:现状、问题与对策——兼评《外国国家豁免法》第十九条”。她分析了在《外国国家豁免法》将来施行后外交介入国家豁免案的正当程序和利益平衡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助力外交和司法部门在体系化职能安排基础上的相互协助和制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姜居正的报告主题为“人权条约机构运用条约解释规则的合理性探析——以人权事务委员会的解释性声明为例”。他认为条约机构解释性声明的执行有赖于缔约国的承认。条约机构应进一步遵循条约解释规则,明确解释方法和解释依据,更好地提高解释性声明的说服力与合法性。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于占洋的报告主题为“涉跨境数据投资争端适用国家—投资者争端解决机制的可能性评估”。他认为常见的跨境数据规制措施在一定前提下会触发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待遇条款。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因应措施,在强化跨境数据投资企业的积极合规措施的同时对现有的投资协定进行充分解释和积极调整。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诗良的报告主题为“论刑事单边跨境电子取证的域外执法性及法律规制”。他认为区分立法和执法管辖权是厘清刑事单边跨境电子取证是否具有域外执法性的关键,因而需要在境内存储和跨境流动两个维度上完善和构建相应刑事跨境电子取证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锐达以“域外管辖权法律冲突与协调路径研究”为题作报告。他认为,域外管辖权冲突近年来呈现扩张趋势,中国应坚持以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域外管辖权冲突的协调基础,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并引入内部审查机制,确保在国际法授权范围内行使域外管辖权。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法与国际私法所博士生杨紫璇以“论涉外民商事关系的跨国承认制度——以欧盟国际私法为例”为题作主题发言。她认为欧盟以建立内部自由流动的共同体市场为目标,在涉外民商事关系法律适用中发展出更加高效稳定的跨国承认制度。我国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欧盟的经验。
在沙龙举行期间,与会人员围绕涉外法治领域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参会青年学者一致认为,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进程中,青年学者应主动参与涉外法治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探讨国际法和涉外法治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次青年沙龙采取公开征稿、以文会友的参会模式,共收到45份征文稿件。国际法研究所经过两轮审稿,遴选8篇论文作为主题报告交流。本次沙龙由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涉外法治优势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和《国际法研究》编辑部联合承办,与会人员研讨深入,交流充分,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