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举办的中国社科论坛·2023暨第20届国际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全球发展倡议与国际法的守正创新”。来自中国法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机构,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希腊、瑞典、意大利、巴西以及中国香港的专家学者约50人,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教授,希腊外交部前部长、色雷斯德谟克利特大学乔治·卡特鲁加洛斯教授,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副所长、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柳华文研究员,意大利民主促进中心共同主席、意大利国家研究会法比奥·马切利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黄进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国际法研究的守正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久弥新。守正创新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中国国际法研究的核心理念,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法知识体系的价值追求。他认为,中国的国际法学人应该聚焦百年变局,抓住机遇,展现智慧,守正创新,有所作为,建设性地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增强中国在国际法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乔治·卡特鲁加洛斯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近年来取得巨大进展。在国际法研究的“十字路口”,中国可将西方的国际法理论与本土的儒家思想研究相结合,为全球的国际法研究和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柳华文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重视的议题。联合国通过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和平、发展和人权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三大支柱。他认为,国际法的守正,就是继续秉持国际法的宗旨、价值和原则,国际法的创新强调在具体领域和制度上彰显智慧的光芒。
法比奥·马切利研究员指出,当前国际秩序遭受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希望本次会议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分享更多的中国经验,供全球的国际法学者交流和学习。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主持。
主旨报告
希腊外交部前部长、色雷斯德谟克利特大学乔治·卡特鲁加洛斯教授以“建设更加民主和公平的世界秩序需要国际法改革”为题进行发言。他从国际法体系中产生不公平的结构性问题出发,阐述国际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全球治理需要进一步强调和捍卫《联合国宪章》,这是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公约。全球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南方国家的利益和主权,进一步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制度和体系,建设更加公平、民主以及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国际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研究员以“‘黄金规则’与国际法”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1955年举办的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包括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强调求同存异的精神,是万隆会议倡导的“黄金规则”。今年是《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第75周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条用人权的语言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体现了万隆会议中的“黄金规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黄金规则”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是对国际法发展的重要引领。
瑞典隆德大学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所所长莫滕·基艾鲁姆研究员以“《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终点或重生?”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自《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以来,国际人权法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国际人权法治遭受重大挑战。他指出,不论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还是《巴黎协定》中都不乏人权的语言表达。国际人权法应回归重视本地人权和基本人权保护的框架,《世界人权宣言》在应对气候变化、贫困和歧视等挑战的过程中将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赵建文研究员以“‘一带一路’共建与国际发展法的发展”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与国际发展相关问题的表决和执行中,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条文中规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倾斜保护往往“口惠而实不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是一个价值、原则和机制的创新,对国际发展法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民主促进中心主席、意大利国家研究会法比奥·马切利研究员以“国际法的当下挑战:战争、气候变化和疫情”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在当前贫富差距增大、气候变化等情势下,人类社会面临新的生存挑战。个别西方国家以打造新国际秩序为幌子,试图破坏现有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面对目前层出不穷的挑战,我们需要建立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新的多级世界秩序,保证各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力。
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院长、法学院陈卫佐教授以“国际商事仲裁的当代发展与立法现代化”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在《纽约公约》和《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获得巨大影响力的基础上,国际商事仲裁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立法者纷纷对其仲裁制定法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相继修订了仲裁制定法或颁布了全新的仲裁制定法。我们可借《仲裁法》即将修订的东风,完成仲裁在国内的立法现代化建设,增强中国内地在国际商事仲裁法治环境方面的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孙世彦研究员以“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与习惯国际法”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虽然目前已有大量人权条约存在,但是习惯国际人权法作为人权法的法律渊源之一,对破解人权条约的局限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分析习惯国际人权法的工具,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普遍定期审议机制具有普遍性、互动性、法律性、发展性和确定性等特点,有助于识别和确定习惯国际人权法。因此,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普遍定期审议机制,是确定《世界人权宣言》是否成为习惯国际法以及其中的条款内容是否可成为习惯国际法的重要工具。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玲教授以“与破产有关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有关跨境破产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的法律制度还不成熟,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是2015年修订的《欧盟破产程序条例》。中国《企业破产法》虽有相关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只有对启动外国破产程序的判决承认及司法协助的相关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在跨境破产判决的承认和执行领域中进行区别于一般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的立法。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小妹研究员主持。
01国际关系法治化的创新探索
论坛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国际关系法治化的创新探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公法室主任蒋小红研究员和意大利民主促进中心主席、意大利国家研究会法比奥·马切利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朱晓青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巴西马拉尼昂联邦大学教授、马拉尼昂总检察长检察官柴湾以“地缘政治、人权和人工智能:对国际法治未来的观察”为题,清华大学法学院张新军教授以“判例法上‘航行自由’的嬗变和沿海国—其他国家的权力分配”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王翰灵副研究员以“气候变化与国际法的思考”为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谢海霞教授以“私人主体在全球发展倡议中的价值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罗欢欣副研究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发展与国际法治”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刘洋以“国之大事:秩序类型与规则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金星以“论国际航行商船使用私营海上武装保安法律问题”为题发表了精彩发言。
02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理论实践
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理论实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沈涓研究员和巴西马拉尼昂联邦大学教授、马拉尼昂总检察长办公室检察官柴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室主任李庆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石静霞教授以“WTO 电子商务开放式诸边谈判新进展”为题,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斯迪克·塞亚德教授以“金砖国家财政同一性发展的前景和挑战”为题,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马瑞克·马提尼金教授以“国内竞争法的域外适用:比较法视角”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别法研究室副主任毛晓飞副研究员以“涉外法治语境下中国国际仲裁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为题,意大利民主促进中心研究员米凯拉·阿里卡莱以“国际治理单极化与对美式基于规则的秩序之评判”为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主任徐伟功教授以“加快涉外领域立法 完善涉外法律体系”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室副主任黄晋副研究员以“数字市场治理中的难点与问题——以欧盟为视角”为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张建副教授以“国际投资争端调解机制:规范与实证”为题发表了精彩发言。
03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论坛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刘敬东研究员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斯迪克·塞亚德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张文广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纽约大学法学院全球教授、巴西圣保罗法学院玛丽安娜·帕根德勒教授以“企业治理比较视角下的全球南方”为题,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沃尔夫冈·阿尔施纳教授以“双边贸易投资法的多边改革:税收和引渡制度的经验”为题,香港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夏兰教授以“国际投资视角下多边发展银行的预防争议机制创新”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孙南翔副研究员以“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国家安全关切”为题,北京大学法学院胡凌副教授以“重新想象数字主权:能力的视角”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宏达以“欧洲国际发展合作法研究的近况与思考”为题发表了精彩发言。
04推动全球人权治理的包容性发展
论坛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推动全球人权治理的包容性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编辑部主任曲相霏研究员和香港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夏兰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戴瑞君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以“全球人权治理中国主张的核心命题”为题,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教授、亚洲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瓦桑塔·塞纳维拉特纳以“国际法运行的当代挑战:基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考察”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公法室副主任郝鲁怡副研究员以“跨国主义视阈下拉丁美洲移民问题研究”为题,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费秀艳副教授以“国际人道法对经济制裁的可适用性问题研究”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李赞副研究员以“论联合国内部司法机构法官遴选制度及中国的参与和影响”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惠茹以“供应链人权尽责立法边界的比较分析与法理反思”为题进行精彩发言。
闭幕式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希腊外交部前部长、色雷斯德谟克利特大学乔治·卡特鲁加洛斯教授,瑞典隆德大学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所所长莫滕·基艾鲁姆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国际法所联合党委书记、法学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张鸣起副会长在致辞中对此次会议给予了积极评价。他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2021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关注各国人民福祉,倡导普惠包容,重视创新驱动,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破解发展赤字难题,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本次研讨会的嘉宾重点聚焦海洋保护、数字经济、人权治理、气候变化等发展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开展交流,共同研究破解推动全球发展繁荣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乔治·卡特鲁加洛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学术之旅收获颇丰,特别是从中国国际法专家的发言中了解到中国对当前国际法面临的挑战的应对和态度,期待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他认为,当下百年变局在加速演进,冲突不可避免,加强国际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对话和建设包容的国际环境,对于应对全球性挑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莫滕·基艾鲁姆所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中讨论的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融合、金砖国家面临的挑战、全球人权治理等都是目前全球法治建设上遇到的最新挑战,也是各国都关注和热议的议题,此次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
莫纪宏所长代表会议承办方对此次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达诚挚谢意。他表示,中国需要发展,世界各国需要发展,全球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让我们走出困境。发展离不开创新,发展不能脱离规则。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发展倡议与国际法的守正创新”,这是全世界一切有良心和正义感的法学家必须面对的共同话题。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背景下,研究如何坚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以及如何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这是当代国际法学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和历史使命。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主持。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主题鲜明,与会人员交流充分,在学术研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