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第3期“法学+ ”跨学科沙龙在凯原楼303会议室顺利举行。继第1期、第2期沙龙聚焦“法学+哲学”“法学+文学”交叉学科视野之后,第3期“法学+ ”跨学科沙龙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著名学者张帆教授主讲“从《元典章》谈元代司法变迁”。法学院车浩副院长担任主持,学院三十余名师生参与讲座交流。本次活动得到北京大学道·安法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张帆教授首先介绍了《元典章》的概况与特点,其作为元代汉文公文中最重要、最丰富的一部史料,保存了大量反映社会基层状况的内容,能够为元代前中期的法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张帆教授同时指出,民间书商汇集整理导致文本错漏较多,与汉语语法迥异的蒙文直译体增加了理解难度,处理具体问题的公文逐级嵌套结构复杂,元代特有的制度名词更是难以通晓,因此,使用《元典章》时也需要批判看待。
随后,张帆教授基于《元典章》中的“收继婚”制度相关案例,梳理了元代的司法变迁的三个阶段。1260年起属于法制草创时期,忽必烈将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司法实践中大量借用金朝旧《泰和律》并适当放宽。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随之停用旧例并逐步积累、汇编判例,陆续出现了单行法规。1323年开始颁布《大元通制》等国家正式法典,用于指导司法。根据《元典章》记载,游牧民族的弟娶寡嫂习俗曾在汉地流行,而国家司法对此的态度从禁止转向允许,最后再因为汉化进程的加深而再度禁止,这一案例为理解元代司法的时代变迁提供了重要范本。
在交流环节,李启成、葛云松、赵宏、彭錞等老师与张帆教授深入交流、气氛热烈,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玲教授专程参与本次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代表学院感谢张帆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与视野拓展,第3期“法学+ ”跨学科沙龙圆满结束。
2024年适逢北京大学法学学科建立120周年。法学院将积极落实学校“学科质量年”的部署要求,通过有组织科研,努力促进学术研究的学科间交叉融合。“法学+ ”跨学科系列沙龙,着力提升法学研究的交叉学科视野、激发学术创新思维,助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