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2024年度“创新论坛”第四讲在京举行。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灿华以“《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草案)》的重要议题和中国方案”为题作学术报告。法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周辉主持论坛。
刘灿华首先介绍了《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草案)》的制定背景。网络犯罪具有天然的跨国性甚至是全球化的特征,需要国际合作才能有效治理。跨国网络犯罪对传统国际合作机制特别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机制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国是跨国网络犯罪的主要受害国之一,在打击跨国网络犯罪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完善国际合作治理机制也有迫切需求。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形成了若干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法机制。以《独立国家联合体打击计算机信息领域犯罪合作协定》《欧洲委员会网络犯罪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保障国际信息安全政府间合作协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合作打击犯罪协定》《阿拉伯国家联盟打击信息技术犯罪公约》《非洲联盟网络安全和个人数据保护公约》等为代表的新型专门国际条约,对网络犯罪的分类、打击范围、处罚措施和国际合作方式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为构建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规则提供了广泛的制度基础,但仍然存在不足。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打击为犯罪目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决议,正式开启了谈判制定打击网络犯罪全球性公约的进程。
刘灿华表示,围绕《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草案)》,国际社会存在着激烈博弈。国际博弈的“序章”,重点围绕“是否有必要制定《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这一问题展开;国际博弈的“上半场”,重点围绕“《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制定什么内容”展开;国际博弈的“下半场”,将围绕“如何有效实施《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展开。中国政府在参与制定《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草案)》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提出中国方案,积累了丰富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仁文指出,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现象,国际公约需要对“网络犯罪”的概念进行精确界定,同时要做好公约文本的中文翻译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振杰认为,公约应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原则,合理制定刑事定罪条款;未来在实施公约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入罪和出罪的关系。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处长叶伟介绍了中国在公约谈判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表示中国是在联合国平台讨论网络犯罪问题的首倡者,是启动公约谈判的推动者,是整个公约谈判过程的坚定支持者和引领者。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贾元谈到,可以从国际合作治理网络犯罪的角度出发,重构相关国际规则,并就公约草案的具体条文提出了完善建议。
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由法学研究所主办,“网络强国建设与网络法治创新”项目组承办。
(刘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