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法治大会(2024)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3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12月15日,中国食品安全法治大会(2024)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系统思维凝聚食品安全法治合力 协同共进提升食安社会共治成效”为主题,聚焦零售食品的社会共治、食品安全治理的区域合作与地方联动、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及膳食营养以及网络餐饮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等方面的前沿课题。本次会议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协同推进食品安全法治中国建设,为食品安全法治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主办。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杨东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朱信凯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作出了明确的部署。食品安全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需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来解决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交流平台,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单一部门、单一领域的沟通壁垒。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视跨学科研究和与实务部门的合作,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论坛、国际合作等形式,搭建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桥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强调,食品安全治理应以系统思维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国内外合作,推进食品安全领域的法治建设和协同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本次会议不仅是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契机,更是推动食品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平台。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工程,关乎人民健康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其治理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法治基石的夯实。他强调系统思维是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核心和方法,以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为视角,统筹生产、加工、流通与消费环节的动态协同,深入推进食品全程全息风险智慧感知及主动防控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速构建生命健康领域重要物质的色谱-质谱标准参考数据库,深化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融合,为食品安全的治理提供精准的、高效的、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助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和跨越。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边振甲表示,食品安全作为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域,近年来已逐步形成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监管向社会共治的转型,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同时,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链条、全领域,面对新兴食品形态带来的风险挑战,需要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各方力量,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在新形势下,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且高效的市场环境为目标,持续完善食品安全法治体系,推动政策落实,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将为保障人民健康福祉、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副司长王丹在致辞中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市场监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持续加强食品安全制度体系建设,相继推动制修订《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进一步强化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在扎实推进新时代食品安全立法工作中,始终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市场监管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的根本遵循,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着力压紧压实各方主体责任;站稳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发展与安全,把握“时度效”,兼顾“法理情”,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运用系统思维与协同机制,不断凝聚食品安全法治合力,共同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




    大会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教授、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大元主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提出,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坚持以高质效办案为核心,全面推动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创新,在加强法治保障、推动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办案重点,从农贸市场、保健品等传统领域拓展至网络餐饮、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新业态,聚焦食品储存运输等关键环节,推动全链条监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切。同时与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深化协作,推动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逐步形成了依法监督与协同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成果。她指出食品安全区域协作机制不断深化,通过地理相近、饮食结构相似地区的资源整合,构建了全国七大区域合作机制,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抽检信息共享和应对处置,取得显著成效。各区域协作机制聚焦食品安全风险,因地、因时地探索合作举措。例如,东三省一区通过酸菜生产链排查,解决历史问题;京津冀检测联盟助力冬奥会食品安全保障,三地食品检测机构开展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实验室间方法验证;西北区域通过培训、数据共享和交叉互查提升治理水平;长三角率先试行“你点我检”,引领区域协作实践创新。通过区域协作平台,不断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消费者带来更高、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全面阐释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国家产业发展状况、国际贸易、监管成本等因素。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不仅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更要贴合国内实际,突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重点。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让标准更加严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食品经营司司长、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陈谞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重要指示,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流通的重要环节,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承载着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桥梁作用,其安全管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健康与社会稳定。因此,确保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前,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经营交易持续增长,线上销售、品牌化运营、绿色有机产品成为主要趋势。另一方面,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和市场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特别是食用农产品在种养殖生产环节的农业投入品不规范使用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较大。对此,需多方协同发力,全面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效能,共同守护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为建设放心、和谐的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环境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主任、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胡锦光教授深入解读了最高法院发布关于食品药品案件的典型案例并阐明司法解释的重要内容。司法解释限定了惩罚性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对食品安全领域“三小”经营者和标签说明书瑕疵问题作出了严格的界定;明确了滥用惩罚性赔偿导致的虚假诉讼、敲诈勒索行为将依法追责。最高法院此番修订,从消费者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法治原则出发,进一步规范了职业打假人行为,统一了司法实践标准,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法治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司法解释的施行,职业打假人问题的争议将逐步平息,食品安全法的惩罚性赔偿规定将回归保障合理消费与公众利益的初衷,全面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路磊主持。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王子强指出,通过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追溯、监管、检测与执法的全链条模式,各地已初步形成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这一模式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物流、消费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生产质量控制能力,还推动了政府智慧监管水平的全面提高。落实落细食品安全法及追溯标准要求,各地不断推进追溯优品发展、平台对接与数据共享,推动了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机制的无缝衔接。从质量追溯监测点的范围扩大到行业标准的细化,从数据资产管理的强化到科学决策辅助机制的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智化已成为国家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支撑。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安全食品的需求,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原稽查专员张晋京认为随着国际社会对食物系统变革的重视,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与营养健康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继续完善我国食品营养健康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其次,现代食品安全治理注重以防控风险为基础的全过程监管,强调规范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全链条管控,这将不仅提升监管科学性和监管效能,也体现了与法规制度的深度融合。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需要借鉴国际好的经验,推动食品安全法治不断创新与深化。再次,食品安全沟通交流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基于风险分析原则,通过科学传播与公众互动,提升对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消除误解,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与信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营养学会团餐产业和营养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李泰然指出当前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分析非传统食品安全风险的特点及社会因素,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可通过制定团体标准、强化技术支持和相互监督,弥补政府监管与企业诚信之间的空白,进一步健全食品行业组织的构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帮助解决个体经营者在工艺技术、经营风险、品牌推广、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难题,协同推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双向改善,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王琪表示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保持稳健增长,行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体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态势。随着健康食品需求攀升,功能性食品、特殊食品等成为行业创新与增长的新方向。药食同源产业链加速发展,为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科技进步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通过生物技术、溯源追踪、防腐保鲜等创新技术,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风险得到更好管控。同时,信息共享是推动社会共治的关键,加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公众间的信息流通,打破协作壁垒,提升共治效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刘鹏指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强调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从用户视角出发,推动放管服改革的升级。其核心在于以跨部门协作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支撑,实现企业登记、注销及餐饮开办等高频事项的集成办理与责任清晰化。在食品安全领域,通过系统化的流程优化与跨领域协同治理,可实现更高效、更透明的监管。改革强调的系统性体现在价值导向、主体协同、机制支撑与成果导向的深度结合。通过信息共享、并联审批、跨区域统筹等方式,“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能够打破传统部门分割与流程壁垒,以回应性与透明度提升政策效能。从政务服务到市场监管,“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系统化逻辑,为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美团首席食品安全官高蓓以“平台食品安全治理的实践与展望”为题作主旨演讲,介绍了美团外卖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进展。她指出,美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秉承“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始终聚焦于消费者“吃”的需求,通过商家治理、配送管理、消费者保障和社会共治等系列举措,持续探索多方协同的食品安全治理路径。美团愿持续以开放进取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行动,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共创食品安全的美好未来。

    本次大会专题同时设有四个分论坛,分论坛一的主题为“零售食品的社会共治”,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政策研究部主任姜主持。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法规处处长朱梓明,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娜,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金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生吉萍、北京物资学院质量管理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王国义,上海双创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皓,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食品安全、产品安全总监姚旺,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萌以及普华永道ESG经理周珉,分别以《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修订思路”“彰显地域特色推动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原产地赋码发展与治理协同”“食品物流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液态食品的运输规范”“零售业的法律风险分析”“零售企业的自由品牌管理”“践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用心守护每一餐”以及“食品零售行业ESG发展趋势分享为主题作了演讲与交流。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区域合作与地方联动”,由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智勇主持。





    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周巍,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一级主办龙璐,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董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处长苏宗文,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副处长王健俊,上海商学院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林沈节,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刘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丁颢以及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研究员刘金瑞,分别以“京津冀食品安全抽检区域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京津冀执法协作典型案例”“京津冀食品安全区域治理的规范协同”“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及合作经验”“以融合监管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区域标准的食品安全跨区划治理:以长三角为例”“深圳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国际食品法典中的中国引领与亚洲区域食品安全标准发展”以及“以数据共享推进区域食品安全合作共治”为主题作了演讲与交流。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及膳食营养”,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安全研究部副主任孙璐主持。






    教育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车会莲,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韩宏伟,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副主任郝新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李佳洁,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筠筠,中国人民大学餐饮服务中心主任耿晓琛,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四级调研员、法援律师都勇,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霍敬裕以及中诚公益创投发展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全国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大型公益项目总策划人韩丽娜,分别以“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思考”“舌尖上的健康航程——构建儿童青少年全方位营养管理体系”“风险分析框架下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责任研究”“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探讨”“中关村二小食品安全教育的创新实践”“社会共治视角下农村校园食品安全治理路径研究”“健康中国视域下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健康素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推动校园餐饮食品安全与营养膳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用好法律援助制度,促进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法治化”“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挑战与路径探索”以及“儿童食品安全公益实践分享”为主题作了演讲与交流。

 

    分论坛四的主题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孙娟娟主持。

    第一单元为主题分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执法总队一级主办左志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徐景波分别就“多措并举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创新食安治理文化,共筑外卖餐饮新生态”进行分享。第二单元为专题分享与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主任、法学院教授胡锦光,食品安全行业专家楚东,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中国工商出版社编辑记者李桂星等进行专题分享与讨论。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路磊主持。

    分论坛总结发言阶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政策研究部主任姜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智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安全研究部副主任孙璐,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孙娟娟分别作为四个分论坛代表做了总结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旭作会议总结发言,他指出食品安全法治大会能够持续性、系列性、成规模地举办六届,离不开“社会共治”“系统思维”本身的运用。并围绕会议主题作出四方面总结:一是法治在整个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如在规范选择上兼用硬法与软法,在立法理念上坚持不同价值统筹兼顾,尤其是食品安全关联的公共安全和市场秩序;二是协同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定位及彼此关联,包括政府作为主体和为其他主体参与创造空间;三是以社会共治为核心进行环节再造和流程优化,特别是在部门差异、地方差异下如何通过联动机制解决碎片问题;四是食品安全法治治理需自转与公转并重,既要实现法律自身目标,也要服务国家治理大局,并借助后者的监督合力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成效。


责任编辑:高瀚伟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