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下午15:00,明德法律文化论坛第114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期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律师学院院长韩秀桃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刑政 法政 政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图景与现实依归”。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柴荣教授等嘉宾莅场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姜栋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政法理论可能会成为继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后,中国本土法学研究的又一个学术热点。”讲座伊始,韩秀桃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政法理论研究的前景与价值,并简要介绍了近十年以来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认为学术界与政法机关内部对政法理论的看法存在差异。结合自身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与深度参与中国司法实践的宏富经历,韩秀桃教授按照历史背景、当前认知与未来发展的顺序,对政法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
政法理论形成于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通过法治实践的叠加累积,最后形成的一种法制社会发展状态与法治文明形态,“关键一招”(即改革开放)、“两个结合”与“三次开放”彰显出中国特色与现代化规范的无缝对接。“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也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中国传统社会追求克己以达“修齐治平”的境界,与西方更强调要求他人不去损害己身利益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别。回顾中国的法治改革路径,宪法根基、法律体系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然而,泛法条主义、法与社会悖离以及程序与技术等问题限制了法治的发展,“飞奔的实践,犹豫的理论”成为当前政法理论研究的突出问题。
结合“政法”的话语特征,韩秀桃教授对目前学界认为“政法”是中国法学的标识性概念这一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指出“政法”实际上是党政工作层面的一种话语表达,其与法律表达下制度性的实定设计之间可能存在距离。“标识性概念”的核心特征在于能够反映其所代表的话语体系的本质性,同时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政法”一词在政法机关以外的中国社会乃至国际话语层面还尚未达到以上标准。与之相较,“人民法治”可能更符合中国法治“标识性概念”的要求。对“政法、司法、法治、法律”这一组由小到大的概念体系进行集中阐释,有助于中国法治现代化“走上自己的道,走通自己的理,走出自己的路”。
随后,柴荣教授针对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感悟,认为韩秀桃教授对当前学界研究政法理论的“八类”方法——“马派、党史、社科、新政法、正义体系、传统、比较、实践”作了精辟总结,指出从一般史料出发凝练出法学问题的研究思维值得法律史学人借鉴。姜栋副教授认为,在法律史研究中运用部门法视角与方法等十分必要。
在互动环节中,韩秀桃教授针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姜栋副教授对韩秀桃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各位与会师生的积极探讨表示感谢,本期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