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无数学生背起书包,走向校园的开学日。开学日充满着希望与期待,象征着新一轮生命成长的开始。动物法治论坛倡议将9月1日设立为“中国伴侣动物日”,以此唤醒社会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填补国民教育中缺失的核心环节——生命教育。人之初,性本善,学会如何善待生命,是永恒的人生课题。
在我们身边,有一类生灵时刻生活在恐怖惊悚之中——街头巷尾,流浪动物神情惊惶,伤痕累累;校园小区,流浪动物在驱逐毒杀中艰难求生;网络空间,有主播竟然以直播虐待虐杀小动物为乐;公路商铺,运猫运狗车明目张胆,屠宰买卖在某些地区肆无忌惮。在上述行为中,家养猫狗也未能幸免,毛孩家长痛彻心扉而被不屑一顾。这种社会伦理的缺失不仅让动物遭受不必要的苦难,更容易促成“互害型”社会氛围。那些被屠宰、被虐待、被遗弃的伴侣动物,与人类有着悠久的共处历史。它们被冠以“伴侣动物”之名,被称为“伦理性动物”,正是因为其与人类之间存在超越功利的情感联系。然而,正是这些最关心人类、最贴近人类生活的动物,成为人类残忍行为的最大受害者。这种矛盾现象揭示了我国在生命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将“中国伴侣动物日”设在9月1日开学日具有深远象征意义。教育之本在于育人,而育人之核心在于培养健全人格。
开学日,本该是学习尊重、关爱与责任的日子,学习如何对待弱小生命,如何维系自身与他者的友好关系。这种早期的生命教育经验不仅影响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更深刻地塑造成年后的行为模式。那些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学会与动物友善相处、关爱动物的人,更可能在成年后展现出对他人的关怀与责任感,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更可能在公共生活中关心弱势群体,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推动社会整体向善、向和谐的方向发展。
设立“中国伴侣动物日”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文化自省,避免中国持续沦为全球动物道德洼地。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仁爱万物”“德及禽兽”的思想资源。《论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古人取物有节的态度;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构建了由近及远的道德推展体系。张载更是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将万物视为人类伙伴。这些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被严重边缘化,亟待我们重新发掘和弘扬。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匠心。2025年8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实行日正是2025年9月1日。以食用为目的的猫狗运输,将再也不能畅通无阻。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最弱势群体的保护。当我们能够关心那些无法为自己发声的弱小生命时,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一个奠定了保护动物底色的国家,才能真正保护国民,国外动物保护法先于儿童保护法诞生。
当然,设立节日只是起点而非终点。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法律体现、教育内容和社会观念。在这个节日,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全社会向伴侣动物张开怀抱,为流浪动物救助奉献爱心;学校可以组织生命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正确与动物、与他人相处;社区可以举办动物文明宣传活动,为社区动物营造安定生活的环境;媒体可以传播科学养宠知识,提高宠物主人的主责任意识;执法机关可以普法,公布打击虐待、屠宰伴侣动物等执法情况;司法机关可以公布虐待伴侣动物典型案例,起到警示作用等。
9月1日不仅是学生的开学日,更应当是生命教育的开学日。让我们的孩子和成人不仅学会知识和权衡利益,更学会慈悲与责任;让我们的社会不仅追求经济发展,更追求伦理进步;让我们的国家不仅成为经济强国,更成为道德文明的高地。这一切,可以从设立“中国伴侣动物日”开始,从教会每一个孩子尊重生命开始。
动物法治论坛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