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范式革命,知名学府打响第一枪!
发布日期:2025-11-03  来源:法学学术圈公众号

1.png

北京深秋,红叶正红时节,一场被业内称作“法学研究范式革命点火式”的聚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悄然完成。2025年10月25日,首届司法裁判高端论坛暨司法裁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实战派”与“学院派”的代表,把论坛现场的座位填得满满当当。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司法、行政机关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市高院、河北省高院、河南省高院等法院的审判专家,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法律科技领域领军企业代表等13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为促进裁判方法的司法应用、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凝聚共识与力量。红绸落下,“司法裁判研究中心”铜牌在镜头里闪出第一道光,首届司法裁判高端论坛随之启幕。那一刻,许多与会者心里都清楚:中国法学研究的一股新风,已从这座以“贸大法学”独树一帜的校园内吹出,目标直指“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最核心却长期被遮蔽的环节——裁判方法。

把“裁判”单拎出来并成立研究中心,在国内尚属首次。过去这些年,法典化、案例指导、类案检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相继登台,法学界却习惯把“裁判”当作制度运行末端,留给法官自学自悟。理论越精致,与实务的缝隙越大。法学课堂上讲的是要件效力,法庭上吵的是证据突袭;法学论文里推演的是要件-效果,判决里纠结的是案多人少。正如某资深学者所发出的感慨:“法官每天写判决,像厨师每天炒菜,可我们连一本像样的‘菜谱’都没给人家。”司法裁判研究中心想做的,就是先把“菜谱”写厚,再把“厨艺”说透,最后让“食客”——当事人、律师、社会公众——看得见、吃得懂、信得过。

2.png

“菜谱”的基底是法律文书。中心的任务之一是收集裁判文书,通过清洗、标注、拆解,形成一条覆盖“案由—争点—要件—证据—说理—结果”六阶结构的“知识链”。升级后的研究中心把研究对象从“判决”扩展到“裁判”,意味着不再只盯着静态文本,而是将裁判思维、心证过程、类案比对、人工智能辅助、公开说理、社会反馈等等一并纳入视野,以真切还原“一个案件怎样被理性地做出”的完整生命史。用学术语言讲,这是把“法适用”从黑箱变成白箱;用法官的话说,是给“自由裁量”装上可检验、可复盘的轨道。

论坛期间,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裁判方法的司法适用与AI应用、涉重点领域纠纷解决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广泛共识。参会嘉宾认为,本次论坛搭建了高水平、专业化的交流平台,通过理论探讨与实务经验分享的深度融合,有效厘清了司法裁判领域部分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裁判规则的理解与把握,为后续开展司法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参会获得感与启发感强烈。

3.png

作为本次论坛的核心成果,司法裁判研究中心现场发布的《公司法裁判规则指引》,引发广泛关注。该指引以解决实务难题为目标,系统梳理 21 类公司相关案由的常见争议,严格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案例等权威依据,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裁判规则 —— 不仅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统一的裁判思路,更助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迈向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司法裁判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家以法律文书为主要载体、专注司法裁判方法的研究机构,其 “破除理论与实务壁垒,搭建深度交流、双向支持合作平台” 的定位,也在论坛中得到参会者的高度认可,为后续司法裁判领域的深度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4.png

一场会议、一块铜牌,看似平常,却可能撬动中国法学研究的一次“重心下沉”——从“立法—解释”转向“适用—说理”,从“应然批判”转向“实然建构”,从“论文产量”转向“判决质量”。

法典再精美,也要靠一份份判决去兑现;判决再公义,也要靠一套可分享、可检验、可教学的方法去传承。就此而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一己之力搭台并成立国内首家专注司法裁判方法研究的研究机构,让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同台唱戏,既破解了“理论自说自话”,也缓解了“实务闭门造车”,更把人工智能纳入法学研究的“工具箱”,可望在打破“次元壁”的基础上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扩展的“方法论基础设施”。

夜幕降临,嘉宾散去,贸大校园重归宁静。司法裁判研究中心那块崭新的铜牌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法学研究正在发生的深刻位移:从“书斋”走向“法庭”,从“文本”走向“生活”,从“学科”走向“问题”。而这场位移的“第一枪”,已由对外经贸大学打响,回声正传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涟漪则漫延至整个中国法学学术圈和法律实务界。

 


责任编辑:高瀚伟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