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至2日,“回顾与前瞻: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十年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来自国内外高校、司法实务部门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与师生代表齐聚,共话法治人才培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大会采用“1场开幕式+1场圆桌会议+5个平行分论坛”的全景架构,圆桌会议的主题是“法律专业学位教育回顾与前瞻”。5个分论坛精准覆盖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核心领域,分别为“中外法律教育互鉴——国际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第二届法律博士培养论坛:现状与未来——法律博士培养模式之建构”“第三届法律硕士培养论坛:传承与突破——新时代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之完善”“首届法律博士生论坛”“第三届法律硕士生论坛”,形成多层次、全维度的研讨格局。
开幕式上,法律学院20周年专题片温情放映,以时间轴串联学院从初创探索到体系化发展的关键节点,课堂教学的严谨、学术研讨的热烈、校友实务一线的奋斗画面交织,生动诠释“薪火相传”的办学精神。
随后,多位嘉宾围绕法治人才培养分享认识和期待。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立艳提出“强化思政引领、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有组织科研、深化国际合作”四点期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轶教授结合早期参与法律硕士教育的经历,聚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三大核心问题,强调专业学位教育需区别于学术学位,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呼吁构建实践导向的评价体系。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副局长丁天球回顾法律专业学位教育30年历程,指出未来需优化培养体系,加强涉外法治、数字法治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著名国际法学家黄进教授提出法学教育应定位为“健全法律人格教育、专业教育、专门职业教育与精英教育”,倡导践行“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四跨”培养模式、“5H”人才养成观及“六个结合”的路径,培育高素质法治人才。全国律协副会长王清友从律师行业发展视角肯定学院“复合型、应用型、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方向,认为“律师+”跨界融合成为律师行业发展趋势,期待法律学院为律师行业输送兼具法律素养与跨界能力的优秀人才。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法律学者协会副会长、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法学院原院长Joan Loughrey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对全球法学教育的影响,强调法律人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类判断力,赞扬中国政法大学的教育贡献并期待深化国际合作。校友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二庭庭长辛崇增以“探索、成长、传承”为关键词,分享了从理论学习到司法实践的历程。
现场还举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建院20周年图片展”揭幕仪式,百余张珍贵照片勾勒学院二十年发展脉络;离退休老同志、师生校友的祝福视频同步播放,真挚情感引发全场共鸣。
此次大会既是对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十年成果的梳理,也是对法律学院建院二十载办学实践的总结,更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凝聚共识,为法治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
一、聚焦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十年:圆桌会议共议人才培养新方向

11月1日,“法律专业学位教育回顾与前瞻”圆桌会议同步举办,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200余位国内外高校、司法实务界专家及师生参与,三位法学教育专家围绕法律专业学位教育“过去、现在与未来”展开深度对话。
回溯三十年历程,1995年,为适配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律专业学位正式设立。从最初8所院校年招生700余人,到如今290家培养单位累计输送约30万法治人才,规模增长背后,“高层次法律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突出挑战。
谈及当下困境,专家直指“理论与实践脱节”核心问题——部分培养单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构建扎实课程体系;同时明确法律博士需与学术学位分类培养,类比医学领域“医学博士(学术型)与临床博士(应用型)”的区分标准,探索以实践成果作为毕业要求,打破传统学术论文单一导向。
破局路径上,专家分享多校改革实践:增设案例研习课、联动法院与律所推行“双师同堂”;开设法律诊所课程,让学生直面真实当事人;开展模拟谈判、调解等“体验式”实训,强化法律文书写作等核心技能;引导学生从办案经历中提炼规律,避免“碎片化实践”。
展望AI时代,专家达成共识:AI将替代基础法律研究等重复性工作,但公平正义判断、人文同理心需人类坚守。未来法学教育核心是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悟性”,扎根实务培养回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二、中外法律教育互鉴论坛:共探国际视野下人才培养新路径

11月1日,中外法律教育互鉴论坛在京举办。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来自英国、意大利、匈牙利、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及内地多所知名高校专家及实务代表参会,开展跨文化法治人才培养对话。
会上,多国专家分享本土经验:日本专家强调技术应用需与法律伦理协同,警惕“技术先行、法律缺位”;英国专家直指法律伦理教育短板,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路径”提出优化方案;意大利、匈牙利、韩国专家分别介绍本国法律教育体系、改革举措及学生评估机制创新,为多元化培养提供国际参考。
国内高校代表聚焦本土探索:分享“专业+行业”涉外人才联合培养、法学与法律博士交叉互动培养机制,以及AI时代数字经济领域课程布局;提出需打破“理论与实践、学科间、学校与社会”壁垒,以“立德树人”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人才。
实务界代表结合行业需求建议:针对涉外数据合规、跨境贸易等热门赛道,推行“法律+外语+跨文化理解”多元培养,破解“懂外语≠能执业”误区;推动高校与律所共建实践平台,协同应对技术变革。
论坛形成明确共识:未来法律教育需规避“重法律轻人”“重AI轻人”问题,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基础上,吸纳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适配性的教育体系。
三、第二届法律博士培养论坛:锚定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在与未来

11月1日,第二届法律博士培养论坛在京召开,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十余所高校院长、专家及实务界代表参会,聚焦法律博士培养的“现在与未来”展开研讨。
会上,高校代表分享多元培养实践:如依托理工科优势打造“智能科技法律”特色方向,构建“调研报告+政策专报+学位论文”多元评价体系,按区域需求设置培养方向,强化“理论+实践”双师队伍,实现培养与区域需求精准匹配。同时高校代表还提出需破解的问题:需明确法律博士与法学博士、法律硕士的差异化定位,破解在职学生时间协调等问题。部分高校结合本校实践,建议通过模拟法庭强化实战能力、以“课题式培养”衔接实务、规范实践成果认定标准。
实务界代表从需求端建言:帮助学生将碎片化实务经验系统化,打破专业壁垒;开设“法治生态学”课程,推行“错位实习”;开放律所重大项目支撑实践教学。
论坛最终达成共识:法律博士培养需坚持“高层次、应用型、领军型”定位,强化学界与实务界协同,立足特色探索差异化路径,为法治中国建设培育高素质领军人才。
四、第三届法律硕士培养论坛:多校专家探寻法治人才培养守正与创新

11月1日,第三届法律硕士培养论坛在京召开,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十余所高校院长、专家及实务部门代表参会,围绕“传承与突破”,聚焦“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之完善”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高校专家主要从三方面建言:一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出优化“双导师”制、推进AI课程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打造协同培养、竞赛联动等涉外人才培养体系等路径,同时兼顾基础通识与特色方向平衡,避免过度细分;二是夯实培养根基,呼吁改革非法本法硕招生考核,侧重逻辑推理、分析写作能力,强化基础课程与法律思维训练,部分院校还分享了区域服务型培养、特色领域专项培养经验;三是推动跨学科融合,建议开设法律与AI、金融科技等交叉课程,适配多元就业需求。
实务界代表则建议:加强实务伦理教育与全流程案例教学,弥补法学教育与司法现实的认知差距;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审美训练,提升法律人综合素养;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优化实习考核,推动高校与律所从“浅层合作”走向“深度共生”。
论坛最终达成共识:法律硕士培养需坚守初心、创新破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全面依法治国筑牢人才根基。
五、首届法律博士生论坛:多维度探索法律博士培养与职业发展新路径

11月2日,首届法律博士生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举办,作为该校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十余所高校80余名法律博士研究生及专家参会。论坛设三大会场:一会场聚焦“法律博士生的职业生涯管理:学习与职业之相长”的议题,分享政务、律所、高校等领域“学践融合”经验,专家呼吁构建“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二会场围绕“从问题到命题,法律博士研究的起点与焦点”议题,探讨跨学科研究、AI+法律等路径,强调扎根实务提炼真命题;三会场深耕“行业与法律变革”, 探讨跨领域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挑战,覆盖金融、数据、涉外等领域,提出“法律+科技+行业”复合型培养需求。
论坛最终形成明确共识:法律博士培养需“实践导向+跨学科融合”,需服务国家战略、拥抱技术变革。与会者表示将以论坛为契机,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六、第三届法律硕士生论坛:共话新时代法硕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新方向

11月2日,第三届法律硕士生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举办,作为该校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吸引北大、人大、武大等10余所高校法硕生及专家参会。
论坛设两大分会场:一会场围绕“思政引领下的成长规划”,高校代表分享“赤色法槌”“科技+法律”等特色培养模式,专家呼吁思政与实践深度融合;二会场聚焦“涉外法治人才能力塑造”,各校交流国际仲裁、涉外律师等培养经验,建议优化“外语+法律”路径。
最终形成共识:涉外人才培养需“实践+跨学科+思政”,法硕生长需“德法兼修”,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与导师机制。与会者表示,将以论坛为契机,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