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颖雯
人物名片:蔡颖雯,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核心提示:青岛大学法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推进“开放式”课堂教学为特色,实施“通识+专业+多元”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人文基础与专业理论教育以及涉外型法律人才培养。
“虽然我省部分法学院校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但与涉外法治保障需求仍有较大差距。”11月19日,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蔡颖雯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共建“一带一路”、中日韩三国地方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山东亟需与之相适应的涉外法律高端人才队伍。但目前山东有能力办理涉外法律事务的律师不足百名,有能力办理国际仲裁案件的仲裁员也不超过150名。
人才培养离不开三大阵地
青岛大学法学专业始办于1983年,是山东省属高校最早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之一。从1987年开始,该校陆续招收经济法专业专科生、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生,1998年起统一招收法学本科生。
据蔡颖雯介绍,青岛大学于2000年成立法学院,下设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安学四个一级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诉讼法、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起,招收法律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年底,青岛大学为落实国家“双一流”战略和科学谋划“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对法学院进行重组,形成了单一法学学科法学院。目前,该学院以申报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为目标,重点建设民商法、刑事法、国际经济法等二级学科,拟将其作为博士学位点培育方向。
“目前,学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共1100多人,专任教师55人。”蔡颖雯说,青岛大学法学院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25人。教师队伍中,60.4%的人具有博士学位;60%的人有高级职称;34%的人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其中,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6人,入选青岛大学卓越人才工程3人。“学科团队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蔡颖雯说。
据了解,蔡颖雯于2019年1月18日任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截至目前,她任职不足一年,但谈到法治人才培养时,蔡颖雯很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法学院、法律实务部门以及社会这三大阵地。
在蔡颖雯看来,优秀的法治人才应当具备先进的法律理念和良好的职业伦理,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能够掌握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针对性解决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领域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等。优秀的法科生还需具备良好的交流协作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蔡颖雯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系列课程,如合同法实务、行政诉讼法实务、刑事辩护实务等。这些课程需要校内外专家联手打造,融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实现“双师同堂”教学。
“法律实务部门是实践教学的首要阵地。”蔡颖雯说,可以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及综合实验室的特色优势,形成“校内实训活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校内实验性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物证技术课程)+校外法律实习(校外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蔡颖雯表示,社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场”。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务等。因此,高等院校法学院系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获取相关数据、意见及建议,为其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涉外法律高端人才稀缺
蔡颖雯认为,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来多,国家、社会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比如,青岛的大型企业海尔、海信、青岛港等遇到涉外案件时,基于沟通便利等原因,很想找青岛当地的律所提供相关服务,但当地这类涉外律师人才匮乏。
蔡颖雯介绍称,他们在承担青岛市司法局委托的重点课题“律师行业跨越式发展”调研过程中许多企业提出,在青岛属地高校中,增设相应课程,培养适合青岛发展的涉外型人才。为此,青岛大学法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青岛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日本、韩国的企业较多,我们正探索与日韩高校合作,定期把学生送出去学习3个月至6个月,这样逼着学生既要了解他国的法律,还要过语言关。”蔡颖雯说。
学生如何过语言关?蔡颖雯表示,青岛大学法学院正在考虑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办班,但学生既要学外语,又要学法律,毕竟时间有限,优势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本科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强化考研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应对社会需求。”
涉外型法律人才,除语言关外,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蔡颖雯说,首先政治意识要过关;其次在职场上懂礼仪也非常关健。无论是做法官,还是当律师,都要与人打交道。律师行业特别强调沟通能力,这也给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即在本科学习阶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礼仪知识培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电脑基本操作,比如用Excel表格做大数据统计等。“高等院校法学院系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包括既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也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坚持“开放式”教学特色
青岛,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青岛属地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蔡颖雯说,青岛大学法学院以“人文情怀、专业思维、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为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推进“开放式”课堂教学为特色,重视人文基础与专业理论教育,施行“通识+专业+多元”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据蔡颖雯介绍,目前,青岛大学法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模式。它积极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香港等地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合作,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出国(境)访学和参加国(境)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
同时,青岛大学法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模拟法庭大赛,提高他们对法律执业的认同感。比如,在今年10月举行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企鹅杯”网络法学模拟法庭大赛上,青岛大学代表队表现出色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另外,第十八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中国赛区选拔赛拟于明年2月底在海南大学举行,该校法科生也正在为参加本次选拔赛而努力准备。
此外,青岛大学法学院积极参与国家法治建设。蔡颖雯说,该校法学院许多教师多以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身份参与地方性法律文件制定或咨询,为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供意见或建议,为地方政法系统、公务员系统提供法律培训等。许多法学专业学生也常参与地方法律援助活动等,“与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相比,法科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司法援助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2018年10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颁布实施是《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育。蔡颖雯说,青岛大学法学院要求师生积极参与地方国家法治建设,不但可以服务于地方立法、司法实践,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转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