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明:以特色教育确立法科教育优势
——肖金明谈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学科建设
发布日期:2019-11-28 作者:□本社记者 李卓谦

image.png

肖金明

核心提示: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积极推进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通过特色教育培养复合型、融合型人才,确立了其法科教育优势。

山东大学法学教育始于20世纪早期。目前,山东大学实施“一校三地办学”一体化发展战略,法学学科分别在青岛校区、威海校区两地办学。两个法学院凝聚特色、协同发展,合力共建山东大学法学学科。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院长肖金明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时介绍称,目前,该学院拥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三个学科,形成了以法学为体、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为翼的专业布局。

“人才培养的使命、教书育人的本分、以本为本的理念,教学相长的传统,加上山东大学的文史底蕴、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的法政特色,我院已经形成了一流法科人才培养优势。”肖金明说,该法学院未来将积极贯彻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办学、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完善山东大学教师教学发展资源、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等机制,不断提升其法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教育立院”发展战略

肖金明说,大部分高校法学院都会强调人才强院、学术兴院、依规治院,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也强调这些,但它最根本的发展战略是教育立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实施教育立院战略,努力打造一所培养国内一流法科生的法学院。这是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的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相信这也是一流法学院和一流法科应该有的目标定位。”肖金明说。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被视为山东大学的历史使命。肖金明认为,现代大学有多项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及其学科最基础的功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不例外。

为了培养具有就业竞争优势和学业深造潜力的法科毕业生,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已经形成了由扎实专业基础和相关学科背景、深厚文史底蕴和专业伦理素养、基础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全球意识、世界视野和国际能力等构成的一流法科生培养指标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指标要素、丰富指标内涵、提升指标水准。

肖金明说,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以法科特色教育见长,通过特色教育确立法科教育优势是该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学院秉持‘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整合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专业优质资源,强调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克服法科教育同质化弊端,通过特色教育培养复合型和融合型人才,确立和发展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教育优势。”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在全国首开计算法学本科特色班、党内法规与监察法学本科特色班,2019年又开设了行政管理与法律、社会工作与法律、新闻与法律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以及法律与英语双学位班。

肖金明认为,围绕培养一流法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在学院内部跨学科进行,而且它作为一项系统改革工程,需要跨学院合作和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为此,计算法学本科特色班的开设获得了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强力支持,学院还与文传学院相互支持开办了法律与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与翻译学院深度合作开办了法律与英语双学位班。

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法科特色教育,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还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消除学院内部不适应“教改”的系科建制,建立了首席教授领衔教学团队制度,成立了法理学、公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及交叉法学等高水平教学团队。这些教学团队的运转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相结合,其分别主导某一类特色教育,主要负责完善培养方案、改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及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

“三位一体”教育理念

在肖金明看来,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指标的权重应进一步加大。他认为,大学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还要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大学各有侧重、各显其长,但共同点是将人才培养视为大学的根本。”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学研究,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肖金明说,近年来,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与优化学科布局同步进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调整,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和方向,学科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公法治理为核心内涵的新公法学体系。

肖金明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体系。它主要有四个学科板块,包括由法律方法、立法科学等构成的传统优势学科;人大制度、刑事法治、网络法治等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育法学、老年法学、基层法治等构成的培育发展学科;计算法学、党内法规学、监察法学等构成的交叉前沿学科。

“人们通常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关联起来,我们也不例外。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硕博研究生培养,既是一流法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其视为一流本科生培养的资源条件。这是因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肖金明说,基于此,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学科建设坚持立足传统,侧重于学科交叉融合,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同培养一流本科生结合起来,目前在计算法学、党内法规与监察法学等领域已“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形成了完整的一流法科人才培养体系。

经验证明,一流的法科教育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涵养和一流科研的支撑。据了解,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设有法律方法研究中心、政府法制与立法研究中心、计算法学研究中心、党内法治研究中心、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刑法学研究中心、体育法治研究中心、中小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形成了法律方法、立法科学、人大制度学、党内法规学、刑事正义学、体育法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政府发展与服务、计算社会科学等学术团队。目前,这些科研机构和学术团队已整合形成了理论法学、公法治理、社会治理与法治、交叉法学四大科研创新平台。“我们这四大科研平台对应着四大学科板块。它与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教育高度关联,为一流法科生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学科涵养和坚实的学术支撑。”肖金明说。

立足新时代培养人才

肖金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也得益于40多年来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法学逐步摆脱了前苏联国家与法的理论影响,走上了民主法治建设道路。

“新时代需要新法治,新法治需要新法学,新法学必然体现在法学教育上。法学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新时代新法治新法学理念引领。”肖金明说,许多高校近日来谈的比较多的是新工科、新文科建设。

肖金明说,新文科有几个特征,包括时代性、中国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新文科建设应当立足于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的主导地位,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实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创建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他认为,新文科建设既表现为新文科理念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更直接体现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上。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坚持新文科新法科理念引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积极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新科技发展的法治需求,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不仅在科学研究、法科教育上,不断推动法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数据统计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还以前沿性、原创性、集成性不断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知识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适应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需要,努力培养一流法科人才。

此外,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先后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斯旺西大学,美国马歇尔法学院、辛辛那提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朝鲜大学、仁川大学,澳大亚利西澳大学等大学法学院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院可以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海外进行长、短期留学,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

责任编辑:于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