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主办的以“当前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为主题的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行,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美图点评法律政策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论坛并分享了观点。
本次论坛共包含四个议题“高质量就业与劳动关系变革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新就业形态及其劳动关系规制的发展趋势及挑战”“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劳动关系综合规制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在第一阶段,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常凯做了主题发言时,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状况,并对2020年中国劳动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预判。他指出,在国内经济下行、国际经济格局重构形势下,未来劳动关系将面临一系列全面挑战,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规模性失业,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用工稳定性压力大、平台经济亟需规制以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常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应以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为中心,同时,坚持劳动法治理念,发挥劳动关系多方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以卡车司机劳动者群体为样本分析了当前我国卡车司机群体面临的多重困境。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络作部副部长彭恒军教授做了题为《找准定位、切实提高治理能力》的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易定红从历史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市场经济就业模式中民营经济的作用。他认为就业并非一个网络平台解决的,它是一个社会过程的结果。资本雇佣劳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发挥民营经济在就业中的作用,需要从理论上和政策上深入研究。
在第二阶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针对目前平台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劳动关系碎片化”概念。他指出,灵活用工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分工精细化及劳动内容碎片化,由此带来了劳动关系的碎片化,也为劳动关系的规制来了新挑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副处长鄢敏,从宏观上分析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整体发展趋势与挑战,并提出了劳动关系治理创新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本关系”的新概念,对传统劳动关系的范畴进行扩展。
第三阶段议题围绕劳动者权益保障展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健,从国内外比较视角阐释了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了加强地方立法、发挥工会作用,增强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曹大友,以重庆为例,从地方层面,介绍了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法制保障、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工资收入分配、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等措施。山东工商学院教授傅志明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制度变迁做详尽梳理。傅志明认为,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要正视工会问题以及中国目前正在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闻效仪,以福耀玻璃在美国设立工厂以及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为案例比较分析了欧洲和美国工会体制的差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范围,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高龄劳动者的就业规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我国目前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仍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强制的劳动力市场退出机制,对高龄劳动者就业持排斥态度,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压力,我国应该要向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转型。
第四阶段议题围绕劳动关系综合治理展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宋湛介绍了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标准化研究现状,分析了争议仲裁机制制度化、法制化可行性。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山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路军,运用布洛维和亨廷顿理论模型分析了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与趋势,包括以党为中心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围绕我国新的商业模式与新就业形态提出了协同治理政策建议。
论坛最后,常凯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会议梳理了劳动关系的基本状况,提出了劳动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劳动关系发展的趋向,具有积极的学术和政策意义。常凯还提出,今后劳动关系研究范围要扩大,特别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扩展学术视野,讲究学术规范,坚持客观独立,为政府劳动关系政策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