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军:培养功底扎实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发布日期:2020-02-20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汤瑜
近30多年来,河南大学法学院逐渐形成“朴实、厚重”的法学人才培养理念,其培养功底扎实、实务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法治人才成为亮点。

220132816.jpg人物名片

蔡军,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河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河南大学坐落在八朝古都开封,建校百余年,20179月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一所省部共建高校。与其他学校相比,其法学院科教科研工作如何?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此专访了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军。

法学研究的中原风格

记者:贵院科研情况怎么样?近年来,主要取得哪些成果?

蔡军:我院现有司法文明史二级博士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省级法学一级重点学科和一个本科专业。2012年,学院获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与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9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13个科研机构,其中犯罪控制与刑事政策研究所和环境与民商法研究所为校级重点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学校“黄河学者”2人,教授13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0人。在校学生共1267人,其中研究生337人,本科生930人。

5年来,我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点)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8项。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法学重点刊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48部,省部级以上成果获奖9项。依托本校文史见长的办学传统以及所在地古都文化优势,我院在宋代审判制度、宰辅制度、监察制度、赦宥制度等领域研究颇具特色,形成法学研究的独特中原风格。我校也是中国宋代法制研究的重镇。

同时,教师担任省市各级法律顾问、智库成员、咨询专家60余人次,积极参与立法与资政议政。围绕扫黑除恶、中国(河南)自贸区法治建设、监察制度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了对策性研究,完成了大量应用决策咨询课题,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强调应用法治人才培养

记者:贵院人才培养的亮点是什么?

蔡军:我院很好地继承了百年河南大学的人才培养传统,特别是近3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朴实、厚重”的法学人才培养理念,可以说,培养功底扎实、实务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法治人才是我们的亮点。

2012年,我院加入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原来基础上更突出强调应用法治人才的培养,重视法学人才人文素养积淀。

记者:贵院人才培养的特色主要有哪些?哪些方面还需改进?

蔡军:近年来,我院以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和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这三类人才采用分类培养机制,是第一优势。我院不断强化法理、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等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教学,培养高水平基础课程师资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设置多门校内实训课,重点培养学生案件解析能力以及法律写作和论证能力。

我院在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方面还有一定不足,距离培养高水平涉外法律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关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同时,教师运用现代化科技进行教学仍不普遍,需要改进。

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

记者:贵院还专设了知识产权学院?

蔡军:是的。目前,我国高层次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缺口很大,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迫在眉睫。2016年河南省获批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20181117日,河南大学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依托河南大学法学院,共建河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正式签约揭牌,拉开了我院发展的新篇章。

知识产权学院和法学院合署办公,尚没有独立师资队伍,目前由近20名法学院教师和10余名其他学院的教师共同组成了知识产权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于知识产权学院刚刚成立,在学生培养方面正在探索,尚未开始招收本科生,在研究生教育层面设置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方向,目前第一届在校研究生有10人。

记者:目前,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有哪些特色?

蔡军: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按照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三个方向实施分类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侧重于知识产权“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同时,邀请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法院、行政管理部门、律所、企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实务专家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知识产权制度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要精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以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记者:贵院在实践教学方面有哪些做法?

蔡军:我院强调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并大幅度提高实践课、双语课、全英课比重,努力打造5门至7门线上、线下及其混合和社会实践“金课”,倡导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诊所式教学,大力建设WTO争端解决和民事刑事审判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和庭审直播教学平台,资助“第二课堂”,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了“一二三四”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校内与校外实训两课堂,教师科研与实践、校内与校外指导、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三结合,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课程四个层次。我们每年设立8个至10个实务师资岗位,在高年级增设“法律实务”课程,由实务专家授课;加强国际合作,与境外高校实现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实施“实习助理资助项目”,保证实习法官、检察官,律师助理制度常态化;开设创业课程,搭建法科学生“双创”与社会需求平台;支持学生参与ICCVis Moot等专业竞赛和法律援助以及送法下乡等公益活动。

我院还设立了法律诊所、法律援助工作站,扩建模拟法庭,购买实践教学软件与案例库,为校内实训搭建平台。同时,我们与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等30余家单位共建了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开设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贵院的“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学生毕业后去了哪里?

蔡军: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主要在法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具体分为应用型、涉外型、复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五大类,每一类型的培养方案均不相同,课程安排和实践教学侧重于不同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我们在学生大一第二学期,通过面试方式进行选拔,综合考虑其高中阶段文理科基础和未来学习目标规划等方面择优录取。从学生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不同类型实验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学习掌握多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并将选择专业知识与法学学科知识相衔接。在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方面,我院加强与实务部门合作,力争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强化实践教学和育人,探索协同育人机制,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同时兼顾培养复合型、涉外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卓越法治人才。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立法机关、律所、企业等部门和机构工作。

记者:近年来,贵院在服务国家法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蔡军:河南大学法学院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基地,多名教师被聘为省市人大立法咨询专家。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各级领导批示,并被中央办公厅法规局主办的有关刊物等刊发。2019年,受中国法学会委托,以我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学术建议稿)的起草工作。立法草案已成功提交中国法学会、中央政法委等相关国家机关,得到高度肯定。此外,王利、张敏等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还主持承担了开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制定暨行政执法规范化”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为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提供了智库支持。

河南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法律服务中心荣获河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并被推荐参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1910月,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专程来我院视察“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成果,并给予高度评价。

国际交流及知名校友

记者:目前,贵院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蔡军:我院先后与美国阿克伦大学、西密苏里大学、阿肯色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学院等境外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校院际交流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每年有3名至5名外国知名专家来我院授课、讲学,我们会派5名至7名学生到海外留学或游学。我院67名专任教师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在海外取得学位。另外,我院每年主办的“中俄比较法论坛”“中原刑事司法论坛”“中外反腐败高端论坛”等国际会议,有众多国际学者参会交流。

记者:贵院至今走过逾百年历程,知名校友有哪些?

蔡军:河南大学法学院肇始于1907年创办的河南法政学堂,先后经历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国立河南大学法学院等阶段,1985年恢复重建河南大学法律系,1996年撤系建立河南大学法学院。杜元载、罗梦册、熊伯履、丁作韶、杨鸿烈、吴祖谋等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先后在此任教,其累计培养法学预科、专科、本科、研究生万余人,拥有众多知名校友。1929年考入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法学预科学习的著名作家姚雪垠,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何其生等校友都是河南大学法学院的优秀学生代表。


责任编辑:薛应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