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博教授“戊戌变法与中国时刻”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0-11-04 来源:上师法学

   2020年10月31日下午,上师法学大讲堂之“戊戌变法与中国时刻”学术讲座于徐汇校区文科实验楼802室成功举办。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王人博教授莅临主讲;山东大学法学院李忠夏教授、《法学研究》李强编辑、华东政法大学陆宇峰教授应邀与谈。上海师范大学60余位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微信图片_20201104110457.jpg

   王人博教授以时间和人物为主线,以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细致分析评价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康有为和张之洞四位人物在变革进程中的行动逻辑,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巨大影响、康有为期望变法的理由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三个方面展开这场“中国时刻”的追溯与讨论。
   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建立了以北洋水师为代表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军。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抱有自信必胜的心态,然而等来的却是惨败且惨痛的结局。加之,日本后续又打败了沙俄帝国,这不仅打破了国人的幻想与自信,也让当时的中国士大夫深刻反思,得出中国战败的理由在于制度这一结论。“戊戌变法”运动由此展开。
   康有为对光绪皇帝的期望,本身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悖论。即便是华盛顿当年的急流勇退,也不是“孔融让梨”那般轻描淡写。何况,康有为促进变法理由和目的,在当局者看来并不单纯。于是,虽然康有为的改革热情曾经感染了张之洞,并得到后者的赏识;但康南海接下来的种种“神操作”,最终导致老江湖香帅与他彻底决裂。
   与此同时,清廷官场的整体腐败已经肉眼可见,但却偏偏“符合”规矩,纵使皇帝亲自彻查都难以撼动,更不要说几个缺乏政治历练的年轻人。比如,军机处的制度设计在一开始就是“反效率”的,能力和忠诚的平衡在满汉分庭的境况下深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改革需要卓越的政治经验与政治智慧来破局,“思想追求真理,行动讲究策略”才是政治家的灵魂所在;而一百年前的戊戌之年,确无此等豪杰。
   李忠夏教授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和制度转型问题两个方面指出,战争的成败背后是制度上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境遇具有相似性,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对整个民族的走向会产生巨大影响。
   李强编辑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入手,进一步剖析了张之洞与康有为决裂的观念原因。戊戌变法中包括改良的顶层设计,正好介于一个新和旧的过渡阶段,每一步选择背后实质上是一个“学”的支撑。
   陆宇峰教授提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军事上的落伍,还在于没有遵守一个中国人做事的行动逻辑。
   在互动环节,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师生就获得的启发畅所欲言。石文龙教授回顾中国古代史,指出“变法”的“新老之争”或许是一种必然。
   最后,讲座主持人刘振宇副教授对诸位嘉宾的分享表达感谢。讲座历时近三个小时,气氛热烈,内容丰富,上师大师生共聚一堂,享受了一场风趣渊博的学术盛宴,在思想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学术的浩瀚与魅力。

责任编辑:马毓晨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