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在第25届“史丹森”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大赛东亚赛区选拔赛中获最佳书状奖
发布日期:2020-11-24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2020年11月17日-21日,第25届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大赛(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ot Court Competition,IEMCC)东亚赛区选拔赛(East Asia Regional Round)在韩国崇实大学(Soongsil University)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竞赛采取线上方式展开。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力克群雄,最终勇夺最佳书状奖,这是继我院在第23届“史丹森”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大赛东亚赛区选拔赛摘得金牌之后,获得的又一个最高奖项。

队伍简介

1.png

本次比赛法学院组建了由2020级研究生张启眉和2018级本科生刘梓涵、张晶晶、李航、牟司琪五位队员组成的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北理工法学院五名队员在李华老师和罗丽老师两位教练的主要指导和刘慧中同学的辅助指导下,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赛前准备工作。

比赛简介

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大赛创始于1996年,由美国史丹森大学法学院(Stets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Law)主办,是国际环境法领域极具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模拟法庭比赛。该比赛全程使用英文,分为地区选拔赛和国际决赛两个阶段。

本届东亚赛区选拔赛由韩国崇实大学(Soongsil University)承办,赛题围绕主题“Protection of Ba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easures”展开,讨论蝙蝠保护与发展替代能源之间的关系。

本届东亚赛区选拔赛吸引了韩国崇实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尼泊尔加德满都法学院、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日本广岛大学、蒙古国伊赫扎撒克国际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台湾大学等11所国际知名高校的13支代表队参加,在奖项上设置有金、银、铜奖和“书状奖”的第一、二、三名(第一名即为最佳书状奖“Best Memorial Award”)。

受疫情影响,本次备赛采取了“前期线上+后期线下”的方式。在李华老师和罗丽老师的指导下,五位队员从7月底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赛工作中。前期准备阶段,李华老师借助腾讯会议,保持两天一会的频率为队友们答疑解惑。“白天查资料+晚上会议答疑”已成为了IEMCC备赛小组的生活常态。后期冲刺阶段,讨论赛题、分析思路、修改书状、写口头稿、模拟比赛……一切都在综合教学楼AX501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完成,“五楼备赛”成为了队员们生活的全部。

备赛

在起草书状的过程中,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赛队对近十年的总决赛前三名的书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反复的学习。经过前期长达三个月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赛队已于10月底完成了第一版书状,但为精益求精,又继续修改补充。最终,凝结着师生的心血的书状包含了166个涵盖专著、论文和判例等多种类型的高质量脚注,正文也多处援引WTO判例、国际环境法案例作为观点的支撑。除必要的部分如事实陈述、总结等内容外,还精心制作了目录索引。

为了给队员营造更接近赛场的练习环境,李华老师曾多次组织模拟赛以锻炼队员们在高压环境中的应变能力。训练时,罗丽老师多次提出改进的建议,往届参赛队员王正洪向队员们传授了相关经验。

赛况

1.png

比赛环节中,北理工法学院代表队分别对战中国台湾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尼泊尔加德满都法学院。上场队员准备充足,展现出了北理工学子的风采。第一场比赛,李航、刘梓涵作为原告应战中国台湾大学,两位同学迅速进入状态,条理清晰阐述观点;第二场比赛,刘梓涵、张晶晶作为被告对战西南财经大学,两位同学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出原告的漏洞,展现了出色的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两场比赛后,同学们抓紧间隙时间,总结经验,模拟练习,于下午三时迎来第三场比赛。第三场比赛,刘梓涵、张晶晶再次作为被告出战,面对尼泊尔的对手、问题尖锐的法官,两位同学调整心态,不惧对手,在场上及时调整思路,沉着冷静应对这场旗鼓相当的鏖战并获得了法官的好评。虽然代表队并未打入半决赛,但同学们从这场国际赛事中收获了宝贵的比赛经验,学到了丰富的法律知识。

本次比赛为北理工今后参加类似的模拟法庭比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队员也收获了知识、友谊。期待北理工法学院在未来的“史丹森”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大赛中能够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