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获批入选第三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发布日期:2021-01-01 来源:吉林大学法学院官网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成立第三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通知,该校人权研究中心顺利入选,这充分肯定了该校在人权理论研究、教育培训、资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累和成果,表明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在工作和发展上步入了新的阶段。

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该校法学院法律系权利研究所,秉承该校权利研究30余年的学术积淀、20余年的培训经验和跨学科的研究风格,形成了“理论基础深厚,工作与时俱进”“整合多方资源,蕴含强健能力”“立足学科交叉,结合理论实践”“坚持全球视野,着眼中国问题”的优势特色。现阶段,依托于该校法学院,同时充分利用该校人文社会科学较为全面的优势,该校人权研究中心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跨区域相协作的原则,吸纳整合了该校校内、校外的相关优秀师资和科研力量,全面总结、系统分析中国人权事业的理论创建和实践经验,严肃审视、审慎思考世界各国人权领域的艰辛探索、曲折道路和基本共识,为推进反思和批判现有人权理论、总结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建构新时代中国人权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而不断努力。2019年5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向巴平措对该校人权研究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充分肯定了该校人权研究中心的发展、成果及规划。

经过不懈努力,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形成了将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资政建言、社会服务、文化交流融为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在人员配置方面,吉林该校研究中心目前以20余名坚实精干的专职、兼职研究人员为核心,研究人员以教授(或同等职称)为主,其中包括多位资深教授、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根据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研究人员精诚合作、有机联结,共形成11个高水平人权研究团队,涵盖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在科研成果方面,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课题48项、中央或国家有关部门交办或委托项目10项、吉林省社科基金及其他省级项目1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CSSCI刊物和《人权》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高影响力报刊刊登文章40余篇,并有80余部专著及译著;中心研究人员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高水平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余次。

在资政建言方面,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先后有10余件成果被国家级党政机关采纳,20余件成果被省部地方党政机关采纳,并多次参加国家级别咨询会、听证会或直接参与“政府白皮书”在内的国家级文件起草、政策评估,报送40余期政策内刊(如内参、专报、要报、摘报等),出版或发布了40余份调查报告。相关成果也获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学术访谈。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该校人权研究中心主办、承办了30余次国内学术会议;并与牛津大学等2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主办、承办、参与了20余次重大国际会议,其中包括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亚太法协大会、中欧人权研讨会等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的会议。

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该校人权研究中心成果丰硕。近年来有百余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以人权为主题、或涉及人权领域。在学术竞赛方面,指导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获2018年“第十六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季军,2019年“第十三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季军、辩方最佳诉状第一名,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国内赛”总成绩第一名、最佳庭辩奖第一名、最佳检方律师第一名、最佳政府律师书状奖第三名,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海牙决赛”季军等优异成绩。

第三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遴选评审期间,该校高度重视,并给予全力支持,专门组织代表团赴北京,全程参与遴选评审。代表团由该校党委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姜治莹教授和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教授带队,该校副校长蔡立东教授,该校法学院党委书记周春国研究员,该校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红臻副教授,该校人权研究中心刘雪斌副教授,该校法学院行政办公室主任杨猛,该校人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魏晓旭、赵健舟等人为代表团成员。代表团充分展示了该校人权研究中心近年来取得的优异成果,并就该校人权学科发展、中心建设等问题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深入交换了意见。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