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法学院扎实推进新法科建设
发布日期:2021-03-29 来源:山东大学法学院

据山东大学法学院消息,近年来,源于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思想的指引,山东大学法学院凝心聚力,积极探索和扎实推进新法科建设。

8.jpg

加大课程体系创新,强化学科特色

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学科交叉融合始终是山东大学法学院的一大特色,“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班的组建更是成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行军。

2000年,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涉外人才培养的需求,山东大学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开设法学与英语双学位班。2014年毕业于该专业的石路子,现任职于美国桥水州立大学刑事司法部,她表示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国际私法等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授课使她获益终生,实现了自身法律素养与外语能力的深度融合。2002年,法学院开设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熟悉中日经贸法律的国际化、专业化法治人才。对于2019级本科生刘涛而言,对国际法务的憧憬和对前沿理论的好奇促使他加入该班,经过系统的日语基础教学和比较法特色教学,他逐渐明晰了自身研习兴趣与方向,并计划于大四赴日本进行短期交流学习。

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创新发展。在法学学科内部,人工智能与未来法律、监察法、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网络法、公司合规理论与实务等新兴特色课程的设立也是法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体现。为增强学生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法学院副院长郑智航教授开设人工智能与未来法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法律领域的基本运用,不仅为学生将来使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法律领域相关问题奠定了初步基础,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赵恒老师的监察法学课程,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武宸羽认为,从国家监察法治化的视阈出发,从学理、规范、实践三个层面展开,监察法学课程使同学们系统了解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与实务,“周长军院长作为山东省法学会监察法学研究会会长,也对于我们研习这门课程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此外,法学院重点发展网络法学、国家安全法治和法律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成立山东大学法学院大数据法治研究中心,并探索设置“法律与网络安全”微专业。法学院本科教务办公室主任范毅强介绍,微专业以提升网络安全治理法治化水平、顺应全球网络安全法治人才培养趋势为目标,设有法理学、网络规制理论、网络空间行为导论等7门课程,致力于培养既具备网络安全技术知识、又拥有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的复合知识结构的卓越网络安全治理人才。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成效

为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山东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刑事诉讼法》《国际经济法》《经济法概论》等课程在评选活动中获奖。

《国际经济法》课程主讲教师刘俊霞副教授表示,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做好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而国际经济法所特有的实践性与涉外性,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在刘俊霞的课堂上,不论是在讲授国际货物买卖法时的memo编写,还是在讲授国际经济贸易争议解决时的课堂辩论,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感知从事涉外国际经济业务所需的素养和能力。

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徐佳逸在学习郭传凯老师讲授的《经济法概论》后表示,课程思政给她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从第一章基础理论开始,郭老师就通过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与脉络的对比,带领同学们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见微知著,如今,山东大学法学院已经实现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所开设的近百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元素,构建形成专业、思政、创新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三全育人体系。以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在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和培育责任意识等方面成效显著。

法学院团委负责人曲仪表示,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设置创新和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变。将符合国情、社情的法学思政案例,融入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综合思考,启发学生灵感与智慧,完善学生人格,培育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修养,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是法学院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生动实践。

深化教学方式变革,力促知行合一

2020年初,山东大学法学院开始探索MOOC课程建设,由法学院院长周长军教授主讲的《刑事诉讼法》和法学院副院长张海燕教授主讲的《民事诉讼法》两门课程,系统阐述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体程序规则,注重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诉讼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选课人数均达6000余人次。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张瑞斌表示,他在本科时期就曾修读过刘加良教授的民事诉讼法课程,刘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生动幽默的授课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已经离开山大,他也坚持借助慕课平台敦实知识基础、明晰实践样态。此外,山东大学法学院还在疫情期间探索实施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与东营区人民检察院合作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教育教学知识的协同与共享。

“徒法不足以自行”,山东大学法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坚持多措并举、力促知行合一。

一方面,法学院与法律实务部门密切合作,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8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到校开展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系列学术活动30余场。

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懋祺在参加首期检察官实务讲堂后表示,绍兴市人民检察院余钊飞副检察长关于枫桥经验的系统介绍,不仅深化了他对于基层法治和实务工作的了解,也培养了他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更加全面的学术品格。

10.jpg

另一方面,法学院连续两年设立本科生研究创新项目,累计资助基础理论类、实践运用类和实证调研类项目近30项。参与“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政策下的有效辩护问题探究”项目的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杨清国介绍,他们利用两个假期的时间实地走访济南、青岛两地的14家政法机构,通过座谈、参访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并在黄士元教授的指导下形成近五万字的调研报告,“有机会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研学习,是我本科四年在课堂之外最大的收获”。

近年来,从鼓励学生参加“理律杯”“普莱斯”“Jessup”等中英文模拟法庭活动,到组织学生进课堂、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与法律援助,山东大学法学院始终走在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列。

责任编辑:杨玉芬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